他在挖“井” 一一记青年作家张克鹏
作者:苏小蒙
认识张克鹏,是上世纪的90年代末,那时,他还是位准农民。 我在《新闻出版报》任编辑。从一篇来稿上知道了他的名字,稿子题名为:《黄土地上走出的农民作家》。文章是辉县电视台一位资深编辑写的,文章以张克鹏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欲望狂热》(百花文艺出版社)为由头。真实地记述了他在文学那条艰辛小道上的付出和收获,文章朴实、动人。
张克鹏出生在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初中肄业后,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走上了文学道路。况且走出了一定的路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让我由衷敬佩和感动。 文章发表后,他给我寄来一本《欲望狂热》,我因工作太忙,顾不上细看,就让妻子先看。妻子一口气将小说读完。然后对我说,小说写得很真实,也很生动,书中的细节很有一种就在你身边发生的感觉。这些年,我很少读长篇小说。一是工作太忙。再是对小说少了阅读兴趣。我感到时下的小说离生活太远,读了之后,除作家叙述方式的诱惑,语言形式的变变幻,欠了生活的原滋原味那种感觉。文学的功能和地位,在我的心目中下降了许多。如实说。我一直从心底渴望黄土地上能站起一位真正感受农民中间的作家写农民,能有一部朴诚的反映当代农村生活面貌的作品,真正地写出农民的理想、追求、希冀、忧思、困惑、痛苦、悲伤……听到妻子对《欲望狂热》如是说,我便有了读一读的念头和想法。 我用了大约一星期的业余时间,将张克鹏的小说《欲望狂热》读完。一直吸引我读下去的是两个原因:一是那一串串演绎在黄土地上的,流着泪,淌着血的真实故事。一打开那本书,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山村,一村人的风俗。小村人的生活理念,小村人的生存现状,生存方式,小村人对人生,对未来的真实追求,小村人的憨诚、狭隘自私。尔虞我诈等扑面而来。再是带有生活质感的农村语言和性格凸露的农村人物形象,如实讲,我读出了生活在作者心灵上的那很深的刻痕。我感到这是一位思想的根早已深埋在生活厚土的作者,是一位深藏着一定暴发力的作者,我预感到,不久的将来。克鹏一定会写出很本真、很丰富的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
这是中原厚土上长出的一棵希望巨大文学苗子。从那时起。我便密切注视着克鹏的成长。2011年5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以新作家丛书的方式,推出了张克鹏的第二部小说《吐玉滩》(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13日。《河南日报》发表著名文学评论家。原《河南日报》文艺处处长牛青坡的评论文章。《《吐玉滩》的嬗变》,牛青坡老师率先为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击掌叫好。2001年11月8日。河南省作家协会在郑召开“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淮》研讨会”。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王洪应。原河省文联主席兼党委书记何南丁。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省作协主席田中禾。省作协副主席张宇;省作协副主席杨东明,段荃法,省作协秘书长刘学林等20余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参加了研讨会。大家一致肯定了长篇小说《吐玉滩》的他的艺术成果。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王洪应说:“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赵树理”。李佩甫说:“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确实有点惊讶。我觉得张克鹏已具备了创作优秀长篇小说的潜质。真没想到,他竟写出了这么好的作品。作者对中国农村的剖析,是很有真正意义的。克鹏的创作风格,有赵树理和柳青的遗风,克鹏的语言风格,几乎走的是赵树理的路子,但他又走出了赵树理。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河南工人报等十家新闻媒体。分别的对研讨会作了报道。河南作家通讯、河南新闻出版报,分别以《金色的收获》为题。发表了研讨会纪要。2002年10月,著名文学评论家一弘。在《文艺报》发表评论文章《‘新乡土文学’拓展》(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一弘先生对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3年3月18日。《文艺报》刊登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三、四、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曾镇南的评论文章《时代的风和人物的魂》,(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曾镇南说:“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写的很简劲。文字简省,只有16万字。但它容纳的内容却很丰富。它浓缩而跌宕地展开了黄河岸边一个小村的变迁。鲜活地刻画了五、六个性格凸出,颇具神彩的人物。着重地从细微处表现时代季风对农村的社会心理影响,对各色人物灵魂的梳弄”。作者“执着坚定从现实生活出发,用典型概括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引时代之线,穿小村人物故事之珠。连缀出一条曲折有致的艺术朱串”。与此同时,《文学自由谈》发表了青年文学评论家刘国强的评论文章《欲望法则下的叙事冒险》(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欲望狂热》《吐玉滩》)。无可置疑。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一如破土的新芽。绽放在国家和河南的文坛上,但他并未满足。
张克鹏书法作品
2003年6月,经过时隔一年的修改,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再版。因修改稿受到了曾镇南、郭运德、吴秉杰等大师的关照,结果一问世,就引起了众多文学大师的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包明德说:“《吐玉滩》让我感到惊喜和欣慰,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给人启迪的作品”。中国作协副主任吴秉杰说:“《吐玉滩》构成了一部有独特韵味的“世说心语”。2003年8月5日,《人民日报》刊曾镇南的评论文章《一部耐人寻味的时代力作》(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2003年9月18日。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联合在京举办“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烔,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杂志社长包明德。原《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崔道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吴秉杰。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乡日报社社长赵金德等20余名文学大师及领导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评论家一致称赞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是一部以真挚的情感。深厚的生活积累写成的歌时代主流,唱时代大风的长篇新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16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导。2003年9月25日,《文艺报》发表了张烔、包明德、贺绍俊,吴秉杰,林为进,崔道怡等六人对长篇小说《吐玉滩》的评论文章。
2004年8月,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吸纳张克鹏同志为中国作协会员。
根深才能叶茂!根深必然叶茂!
时隔一年,张克鹏的第三部长篇新作《本是同根》将面世。我相信,这是张克鹏同志的一部更加成熟之作。
我期盼着《本是同根》墨香,早日向我飘来!
作者简介:苏小蒙,本名王明信,祖籍河南新郑郭店镇南街村,郑州市人,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休,致力于郑州本土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