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本土 稳立文坛
——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克鹏先生
文/毛德胜
见到他,如果没有人介绍,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作家,根本想象不到他已有六部长篇小说问世。多篇中、短篇小说在《小说家》《莽原》等大型文学刊物上发表。想象不出他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裴春亮》,在社会上能够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他那简朴的衣着打扮,他那被大自然风雨锻造的粗糙面容……所有的一切,都会把你对他文学智慧的猜测,扼杀得一干二净。你会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农民!
在张先生的家里,我们聊起了他的创作人生和眼下创作状态。
一、六部长篇,构成当代农村的时代画卷
张先生迄今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第六部小说,是省委宣传部的资金扶持项目,2016年出版。我很想知道先生的六部长篇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为了满足我的愿望,先生很认真向我介绍了他的六部小说的构思和主题。第一部长篇小说叫《欲望狂热》。出版于199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故事情节是,一个在解放前给地方扛过长工的老人,骨子里对地主的生活方式羡慕大于仇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的大儿子挖煤成了一方首富。于是,他就想按照地主的那种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结果走不通,走到了一个人生的死胡同里。这个故事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暴富起来的人在财欲中迷失了自己。第二部叫《吐玉滩》,主要描写了改革转型期,新旧力量交替过程中发生的争斗。凸现了改革转型期社会底层掌权者的政治堡垒意识,顽固意识。第三部叫《本是同根》,主要描写了一个地域新、老两代领导人,在亲民、爱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发展理念,以及胶着状态下发生的意识碰撞。第四本叫《热泪》,主要描写奔小康道路上的障碍及社会底层出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夺和感情羁绊。第五部叫《青藤凹》,主要描写一位道德思想和个人修养不成熟,仅有一腔建设美好家乡热切愿望的村委主任,在前进过程中,际遇的风雨荣辱及得失。第六部叫《烈焰》,主要描写了一位以利欲为思想原点,把一个凭借家族势力和政治上表演技巧的人,推上村委主任的位置,个人欲望遭受村委主任私欲的火拼,同时遭受广大村民烈焰一般的愤怒,所产生出的忏悔、醒悟等。
透过这六部书作反映的主题内容,我不难看出一条切合时代发展脉络的主线。作者以豫北广大农村为视点,紧贴社会现实,摄取了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真实地描绘了当代农村不同时期的壮丽景象,堪称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二、诸多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画廊
作家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是否为文学的画廊增加了有生命力的文学形象。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鲁迅,是因为他为我们成功塑造了孔乙己、阿Q、祥林嫂这些记忆中磨损不掉的人物形象。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茅盾,是因为他为我们成功塑造了吴荪蒲、赵伯韬等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从诸多专家对张先生的作品评论中,我发现张先生的六部长篇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引起,关键是他为文学画廊增添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形象。如他在《欲望狂热》中塑造的那个周百旺盛,代表了从贫穷走向暴富猛一下子迷失人生座标的那一部分人。他在《吐玉滩》中塑造的那个灵魂被基层政权意识充充斥了的村党支部书记高景富,以及运动游子小瘦孩等。他在《本是同根》中塑造的那个爱民成癖的老县委书记马天成;他在《热泪》中塑造的那个乐于奉献,敢打敢拼的市长遗霜欧阳春梅;他在《青藤凹》中塑造的那个瑕玉互现的村委主任陈春阳,和那个成熟得如神仙一般的村党支部书记郑镇天,以及那个早就对村委主任这个位置垂涎三尺,却又始终达不到目的陈小安。他在《烈焰》中塑造了那个被人利用,被血统关系遮住了正义之心,强奸民意,助纣为虐的高天宇;塑造了那个利欲熏心的村委主任山旺;塑造了依靠拉拢干部,依仗黑恶势力致富的土豪山根,以及那位退位的村党支部书记高杰等。这一连串人物形象,不仅性格鲜明,且极具时代特征。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著名文学评论家包明德,在《欲望狂热》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长篇小说《欲望狂热》塑造的魏少山,周晔等人,正是为精神的沙漠拓展出一片绿洲和栖息地。”著名作家、原河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何南丁说:“读《欲望狂热》,以为他创造的周公庙村的人物故事,有意蕴,对人性的开掘有深度,对农村新的经济力量的描绘动人,反映了农村改革的进程,相当成功。曾为之写过一篇短评。事过两年,新世纪初,他带来又一部长篇《吐玉滩》,在省作协为之召开的研讨会上倾听意见,省会作家几乎悉数与会,给予了一致好评。我也以为,比之《欲望狂热》,不论在人物刻画,情节推进,故事结构,主题立意,特别是群众语言的运用上,《吐玉滩》都更上层楼。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中,是耐得住琢磨的一部。稍后,在《文艺报》上看到《吐玉滩》在京研讨会的纪要,与会的诸位也给予热情的评价。有些相熟的编辑家评论家,我能猜得出他们发言时的表情和语气。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新乡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的发言,他说,张克鹏是新乡市的保尔,是新乡市几百万人民的骄傲。”《文艺报》刊登了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曾镇南的评论文章——《时代的风与人物的魂》(读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吐玉滩》)。他在评论中这样写道:“张克鹏的«吐玉滩»,容纳的内容很丰富;它浓缩而跌宕地展开了黄河边上一个小村的现实的变迁;鲜活地刻化了五、六个性格凸出、颇有神彩的人物;着重地从细微处表现了时代的季风对农村社会心理的影响,对各色人物灵魂的梳弄。总之,它努力把时代风云、远村风尚、人物风貌联系起来,以小见大,以近托远,精心营造,为我们画了一轴墨色沉实,勾画清晰的农村生活画卷。
此外,书中的人物形象还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茅盾文学奖历届评委雷达,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吴秉杰,著名作家、原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著名文学评论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评委何弘等人不同程度的称赞。
三、乡土特色,为文坛留下共同记忆
张先生的作品,不仅为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当代文坛留下了共同记忆。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河南省作家协会,分别在北京、郑州举办“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研讨会。”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文艺争鸣、名作欣赏、当代文坛、文学自由谈、作家报等二十余家专业报刊刊登相关评论文章。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炯,在张克鹏长篇小说《吐玉滩》研讨会上是这样说的:“《吐玉滩》作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变革的一部作品,我感到它的独特意义和贡献就在于:它围绕农村发展企业并使自身迈向现代化的过程,相当典型地概括了这时期我国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浪潮不可阻挡的发展。反映这时期农村变革的作品已经有过很多。但对这时期农村人际关系作出深切观察,并且把农村发展的主导方向,生动地写出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正确认识和精神鼓舞力量的作品却不很多。而《吐玉滩》就是在这方面军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品。”何弘先生是这样评价张克鹏的作品的:“张克鹏的长篇小说基本都是围绕豫北农村改革进程不同阶段的矛盾冲突展开的,如果我们把这几部作品连缀起来阅读的话,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北方农村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以及处在转型过程当中农民以及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基层官员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当然随着作者视野的相对扩大,作品的表现范围也有所拓展。《欲望狂热》正如其书名所示,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后周光平、周红根等在欲望驱使下的奋斗和挣扎。《吐玉滩》以黄河岸边一个小村由穷变富的奋斗历程、发展历程为创作框架,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笔法,深刻、细腻地描写了改革转型期不同人物的心理碰撞和命运变化。而《本是同根》则将表现范围扩大到县域,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中表现因发展观的不同而导致的碰撞冲突。这部作品应该说已经同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有了距离,石一宁先生因而说,“不妨认为,《本是同根》是一部政治小说,政治擘画、政治较量、政治成败等等成为小说表现的基本内容。但它所写的政治是基层的政治。” 而《热泪》则围绕生态园的建设,将笔触伸向了更多领域,表现的重点也转向了人物的情感层面。应该说,张克鹏作品表现范围的拓宽固然与作者身份的变化和视野的不断开阔有关,但同时也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联系日益密切、日益走向融合的现实。尽管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很多,其中不少也都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但多数写作者对农村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知识分子的心态来认识的。而张克鹏则不同,他在因为写作取得一定成绩而破格进入县文化馆专职从事写作之前,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这使他对农村、农民的认识相对于绝大多数作家来 ,都要来得更为直接、更为深入、更为真实。当然这并不是说张克鹏对农村和农民的认识比其他作家能高出多少,而是说他提供了一个来自农民或基层干部内部的视角,使我们对当下农民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有更切实际的把握,因而作品所体现出的从物质到精神的种种诉求与当下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诉求是一致的。我觉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克鹏的小说显示出了一种发人深思的力量。”李佩甫先生是这样称赞张克鹏的:“张克鹏深得赵树理、柳青的遗风,他继承了赵树理,又走出了赵树理!”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建东是这样评价张克鹏的:“张克鹏是我国近年来“新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他扎根豫北的沃土,执着于民间文化与民间心理的艺术阐释,其笔下涌动着时代风云的“宏大叙事”,却又能与对人性的深刻开掘,对乡土中国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示相紧密融合。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及在此广阔背景下的“民间欲望”的充分张扬,人物形象的精细刻画与人性变异的充分展示,都使其别有风格的小说创作质朴而不失繁复,多线索并进而又体现着明丽单纯。其语言、结构、场景,甚至回目的标题,又在原汁原味的民间叙事中,透射当代乡村中国的勃勃生机与前进中的温情。特别是写时代写人,如何穿越小说创作的“瓶颈”,使两者相得益彰,张克鹏以他厚重的“乡土系列”,作了可贵的探索。
作者简介:
毛德胜,《新乡日报》原副社长,曾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解放军报》发稿,迄今发稿千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