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书画收藏频道
从收藏看书画艺术创新的必要性 收藏是一个文化现象,有许多属于艺术范畴。收藏家与一般欣赏喜好者不同,他们具备行业内不同类别的专门知识。收藏中捡漏实属偶然,识货也得将钞票作为首要条件。常识、知识、才识、胆识对于收藏家而言,是理所掌握和具备的四个方面,这也是收藏文化传承的要求使然,故“大器晚成”都是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的常识若干年之后就会成为往后的知识。我们回头看,古代许多那个时代的常识对于收藏而言今天已变成知识。正因为我们缺乏对于历史知识和常识的了解,所以收藏中时常发生一些上当受骗之事。
古人云:人无完人,况为“掌眼”。按这个理谛“看走眼”也就不足为奇。祖宗留下来的能千载相传者定是历史筛子过了N遍的宝贝,艺术殿堂之上陈列的大多是创新者的心血,它们件件艺术精湛个性鲜明。艺术家的创新使他们流芳百世,然而模仿者却寥寥无几,只能在当下充当艺术繁荣者的名头。由于近几年书画艺术品收藏的急剧升温,搅得我们是眼热、心热、脚热、手热,恨不得早生五十年有幸得到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等大师所赐墨宝,到今天坐享其成之美事落到尔等热衷收藏晚生之手,幸甚有百万元、千万元,岂不是美梦成真,快哉快哉!嗟乎,更有甚者,不识好坏收一堆“书画垃圾”等着日后发财,可悲可叹呀。谁让我们“不长眼”,这不是收藏惹的祸! 今天的某些书法展,尽管主办方提倡原创的要求,因为受创新难度的限制,内容上多是唐宋明清等诗文抄,形式上则多仿摹二王、苏黄米蔡、文董王傅金及历代碑刻书体。
仅从艺术创新角度看这种艺术的复制,看不出书法者的作品与抒发当今时代情感间的任何牵联,也没有今天这个时代的故事内容,看上去很乏味。当然,不乏有个别精美的习古传承作品和有想法的作品表现不俗。美术展因内容、形式、色彩、材质诸多因素,较之书法展强了很多。但是,能够震撼人心的作品并不多见。这是艺术家缺乏生活、缺乏从生活中去提炼升华的一种睿智,因而作品在表现生动、内涵高雅、社会意义重大等诸方面缺乏原创能力。在当今这个娱乐时代,我们又有谁能耐得住寂寞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创作具有新艺术形式和深刻社会内容的艺术作品呢?恐怕也不够现实吧。翟万益先生《冰室文稿》并非巫祝的占卜中讲到:“现时,一个名书家的作品升值,不是看他学术上的长进,而是看他职位上的变动;原来有职位的,今天没有了,价码下跌了,或无人问津了,价码和职位的升降同步。收藏了一位名家的作品,几十年过去了,名家没有职位了,作品变成废纸了。为此,书画收藏行当也以短平快为行为准则,不去走长线,朝利暮得为佳,免得废纸在手不能出售。”对于喜欢收藏者这些话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在这样的市场情形下,搞艺术的许多人为争得“一官半职”,闹得劳心费神还生闷气,也就不足为怪了。书画的功利性被急功近利者放大了若干倍,这正是:“墨宝今作敲门砖,龙旗之下鱼目钻。东涂西抹可创新,抄文仿古亦当官。”话又说回来这也怨不得他人,谁让我们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不高呢。当下的书画市场,由于人们普遍缺乏以研究鉴别来定位的水平和眼光,画价不得不惟名头是问。这就造成主观上片面的只问名头,犯了不知辨优识劣的收藏大忌。因此,收藏家的密室内免不了劣作得以混迹于精品,假作充当真迹。况且,市场上也如此这般混杂,中国书画的价位被烘炒扭曲也就不奇怪了。然而,这对于那些虽还够不上名头、但水平已露头角的书画家而言,当然是有欠公平的。这也是收藏家最难甄别把握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好的收藏家是喜旧不厌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创作却高于生活这是一条定律。艺术的复制只有继承缺少发扬,更谈不上创新。
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些复制是因为文化传承的需要。艺术的复制应遵循其艺术遗存的特征,这与艺术创新无关。回望中国书画艺术史,归属于那个历史时代的先贤们必是那个时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创新的代表。有许多艺术作品堪称是登峰造极之作,令后者望尘莫及。我们怀念那些艺术大师,为他们灵魂深处所经历的一切感到无比眷恋,并从中获取对艺术本应具有的信心和向往。古人的这些艺术创新是昨天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的回顾变为曾经存在。纪念和怀古虽然可以对人们进行鼓舞,但只能作为崇敬而常存。今天若要践行书画创新之道,首先还是继承,这就需要钻研进去并且勇于闯创出来的气魄。我们往往进的去出不来,为什么?主要缺乏底气,即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我们懂得一些技法就会沉浸在摹写有形的窃喜之中而不思进取,这是多数人由于缺少艺术天赋放弃创新的一种心态和事实,也是一个书画艺术追随者无奈的选择。当一个主流艺术的形态随着一个时代的发展成为过去,蓬勃多元的艺术形式就会兴起,大多数是在艺术创新的大旗下做着“改朝换代”的美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很多都是黄粱美梦。因为,选择艺术创新或被称之为原创这条艰辛之路,实事求是得讲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 我对书画有四十年偏好至今未减,对一些博物馆书画藏品较为关注,从这些馆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原创之重要。
自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中国传统书画树正脉,立门风,求变革,锐创新;师古与反师古,正统与反正统之争时起时落,从各家门派绘画风格中我们可以感到,不论是“行家”还是“逸家”,都在师古和锐意求新中追求穷理尽性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古代绘画艺术宝库才会如此这般丰富多彩,而现代绘画风格更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国外也不例外,从达芬奇到杜尚西方进行了五百年的艺术创新和探索,我们从中同样体会到,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我用纯水墨尝试山水花鸟画这完全受中国文人画先贤们的影响,书法则力图在简、隶、经中寻求一种溶合,在隶的框架内表现一种传统的美感,能否有点新意,仍在不断的探索中。虽在书画方面曾多年努力,至今仍是浊眼观水一片茫然,因为艺术创新确实很难。
今天的时代,信息十分发达,艺术的多元性日渐凸显。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比起古人,今天的书画家实在是幸运,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任何历史时期最精致的艺术印刷品。因此,艺术家生命存在的重要价值在于艺术创造而不是复制。唐•孙虔礼《书谱》有“隋珠和壁,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之句。他告诫学书者,要争取有独特风姿的创格。如果书艺已有相当的成就,还羁绊于古人的藩篱之内,那就仿佛“竟惭真体”的“刻鹤图龙”一样,终逊一筹。并引用《庄子》捕鱼捉兔的比喻进一步说明要有自己新的艺术探索,命意在于先要“入法”,后要“出法”。作为一个书画艺术的追随者还应该认识到,艺术创作顺从主流意识最易失去自我风格,因而导致艺术上的跟风现象。按照佛洛伊德关于“群体心理”的解说,一个民族、国家当其发现掌握了权利自然会保守起来,就会产生对于权威的依赖心理,艺术领域同样如此。艺术大师们不仅具有非凡的艺术天赋和高超的技巧,更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征。
我们的内心应充分尊重这些大师权威们曾经的艺术成果,但在艺术创新方面要避免这一从众心理的产生,使我们的艺术天赋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还发现天才的艺术还需要另外一种灵魂的东西——艺术家个人一生所遭遇的一切在他灵魂深处的投射。这包括生与死、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嬉戏与正经、傲视与自卑……这些东西一旦先天或后天注定,就必定在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劳作中显现。 纵观历史能留其名的艺术家不是靠权威“制造”出来的,人类在许多方面尤其是书画艺术方面天赋更加重要,艺术家是需要天赋的,这个天赋指得正是艺术的创新能力,有了这个能力还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汗水。因此,艺术家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那些热心的收藏者,尽最大的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