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本站公告: 中国书画名家网热烈欢迎我国著名画家阮成森,王红、画家顾占劲、油画名家金利虎、画家邢书方、书法家吴建新、杨守来、冯瑞林、马京园、陈为峰、孙墨研、赵为民、侯将民、书法家杨志伟、马立智、尚现成、武林生、陈思源、加入中国书画名家网!中国书画名家网将全面代理、销售、包装各艺术家!并特邀各知名画家和书法家的加盟!
著名评论家 何平《品味张克鹏的书法艺术》

作家简介:
张克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创作长篇小说六部,纪实文学《裴春亮》一部,省级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长篇小说《吐玉滩》中国作协、河南作协开过研讨会讨会后,省台播出。长篇小说《热泪》,中国作家网连载。创作戏剧二部,其中,《王屋山的女人》获省一等奖。广播连续剧二部,均获省二等奖。书法论文见《中国书法报《中国艺术报》《书法导报》《书法报》,书法作品发表于中国书协会的《瀚墨春秋》《文艺报》《艺术中国》(名家栏目8个页码)《美与时代》(书坛名家栏目5个页码)等一百多家。在《作家地带》《作家故事》《江西作家文坛》等十几个微信平台上发过作品。现任新乡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省四个一批人才,副研究馆员,省签约作家。

底蕴丰厚  气象远大          

 ——品味张克鹏的书法艺术
                     著名评论家 何  平
  欣赏张克鹏的书法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底蕴丰厚,气象远大;结构新颖,面貌别致。以他的隶书作品为例,言它底蕴丰厚,是可以看出他在传统书法艺术上下了很大功夫。他下的是真功夫。不是那种只求其形,不求其神的时间功夫。而是直取其内的内在功夫。他的作品里,不仅传承了《乙瑛》《曹全》《张迁》等碑帖的胎痕,更将爨宝子碑帖中的拙意容入其中,并演绎得活灵活现。有了这些根基,就决定了他的作品气象远大,却又不是那种不守书法法度的随意涂鸦;决定了他的书法作品面貌在新颖的艺术感觉中,彰显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力量。带给人一种朴拙、浑厚、大气的视觉冲击力,也就存在于自然之中了。
  细品张克鹏的书法作品,带给人的外向美感,源自于内在的质感。可以看出他的用笔和结字特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书法精髓在他的作品中达到了很本真的体现和提升。如他的撇、捺、点、横均在传綂用笔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况且他的这种创新既不存在轻浮的率意,又不是笨拙的刻意所为,一切均在科学的、合理的、守着一定法度的原则下自然行成。他的撇,既吸纳了魏碑的态势和行、运笔方式,又包容了爨书的意味和韵味。他的捺,既带有《张迁碑》的味道,又融入了爨书的技巧。他的点,时而方笔,时而圆笔,大小不等,形状不一;他的横,一扫传统的蚕头燕尾和一波三折,方笔入,方笔收,弯横用力,或短或长,或粗或细。让人感到稳健而不呆板。由于他是功夫形加智慧形书写,他的用笔灵活,变化神奇。因此,他的作品很自然地行成一种自我面貌。让人感到诡异却不乖张,放达却不粗野,在一种极具内蕴的感觉中,显现着强劲的力量。
  在他的书法展厅里,让我同时也是让所有业内人士的眼睛为之一亮的,是他的大幅爨书《滕王阁序》,上千字的大幅作品里,数十个字相同而结构不相同的新颖面孔,既显出了书家爨书的深厚底蕴,又反映出了书家潜在的学识修养和对书法艺术的娴熟把握和运用。整体上的那种带有自然美的巧妙组合和局部间成熟的艺术处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惬意中的赏心悦目。尤其是看了他最近写的几幅作品图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郑板桥的《题画集》和《郑板桥集》等作品,可以看出张克鹏的书法艺术风格,已经趋于更加隐健和日见成熟的境界。那种不俗的面貌和凸显的优势,预示着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正如著名书法理论家西中文先生所说:“张克鹏虽说也是搞了很长时间的专业,但他和完全在书法圈子里转的人不一样。因为他接触的面比较广,他的知识面比较宽,他的专业底蕴比专业书法家厚,他在对书法的理解、认识处理上,都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和独特的角度。他对书法的理解很深。他的爨宝子,写的很专业。但他又不像完全搞专业书法的人那样,完全循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某些地方坏了规矩。他的思想上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他在画面处理上,包括章法,包括线条,包括形式感等很多方面,都很有突破性。在写爨宝子这方面,我看过很多专业书法家的相当有层次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不舒服的地方比较多,有点放不开。克鹏的书法写的比较放,不管从线条处理上,还是从形式安排上,都有新意。所以,这一点,对于搞专业书法的人是一种启示。另外,克鹏在其它的一些作品里边,也是参与和引用了很多古代的书法资料,不限于我匠我派。在很多作品里,他把多种风格揉在了一起,力图创造一种能表现个人风格的新形式。”
  一个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形成,不是偶的。他必须艰难走过一个必然的过程。必须从传统里蜕变出来,任何企图隔过传统,直接进入创新境界的人,其结果不仅遭塌了艺术,也将扼杀自己的艺术生命。


 

,

[返回上一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