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本站公告: 中国书画名家网热烈欢迎我国著名画家阮成森,王红、画家顾占劲、油画名家金利虎、画家邢书方、书法家吴建新、杨守来、冯瑞林、马京园、陈为峰、孙墨研、赵为民、侯将民、书法家杨志伟、马立智、尚现成、武林生、陈思源、加入中国书画名家网!中国书画名家网将全面代理、销售、包装各艺术家!并特邀各知名画家和书法家的加盟!
胡永凯: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胡永凯:涓涓细流,滋润心田

来源: 《艺术天成》杂志


弈乐图68x68cm

   胡永凯君是一位受过系统艺术训练,带有学院情结,但又有自由创造精神的画家。学院训练与自由创造精神本来并不相悖,但是不少在学院受过教育的人,只学到了造型的规矩和法则,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终不能独步行走,更不用说自成局面了。我说胡永凯有学院情结,主要是指他尊重造型规律与原理,珍惜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巧,但又不为之所束缚。走出校门之后,他善于结合工作实践,深入领会艺术奥秘,寻找适合发挥自己个性的绘画语言,由此步步深入堂奥,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

  “我非学国画出身,开始入手是受林风眠及黄永玉先生启发,80年代多次赴敦煌,对江南水乡、民间艺术、30年代上海情调的喜爱,加之80年代末移居海外受后期印象派影响,遂形成了中西融汇的画风。” 胡永凯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如是说。其实,他的这段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表露得很清楚。正如黄永玉先生在评论胡永凯的作品时指出的那样,他有“博闻的本领”,“明显地他有一副好胃口,凡是有益、有用、好看的,他全吞得下。”一个人能广收博取,首先要有气度和见识,不小气,不狭隘,还要有判断力。我在和胡永凯的接触中,发现他好学,古今中外,广泛涉猎,细心体会,审慎批评。西方艺术学中有一种理论,称之为“同情的批评”,主张对一切严肃的艺术创作,不论你一眼看去喜欢与否,必须首先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之,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分析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做出较为客观和理性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凭个人印象轻率否定。胡永凯恭恭敬敬地对待传统中的各种源流,从中吸取养料。同时,他又认真思考传统流变中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不仅在各种样式、风格艺术的对比中扩展了视野,提高了修养,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他之所以能分辨当今画坛纷纭复杂潮流的是非曲直,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也是因为他有艺术修养的支撑。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曾经说过;“近十年来,我对一切艺术运动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毕竟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纯个人的行为,要的是天赋和积累,而不是随波逐流。”这种认识,也可以说是他从一窝蜂的艺术“运动”中得到的启发。

 
红叶相思 136x68cm 2010

   最初不是学中国画,尔后转入中国画创作,胡永凯当然要补中国画的课,笔墨、章法、意境……为此,他花了不少功夫和精力。因为胡永凯有绘画的普遍基础,加上有电影美术创作的经历以及其他知识积累,还有天赋和勤奋,他很快便成功地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也许正是因为非中国专业出身,使他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到当今中国画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是不少人对中国画概念和范畴的理解狭隘,仅仅把文人画视为中国画的正宗源流,片面地用文人画的笔墨作为衡量中国画的唯一标准,以至限制了中国画的发展空间。20世纪以来,一些探索与文人画不同表现方式的杰出画家如林风眠、吴冠中、黄永玉等人的作品,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是中国画。甚至像李可染这样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的画家,一度也被人视为中国画的异端。胡永凯的认识是清晰和明确的,他认为中国画有广阔的包容度,不应仅局限于文人画范畴。至于中国绘画传统,则是一个“大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除传统的文人画外,“还包括仰韶彩陶,汉唐壁画;还包括青花彩瓷、皮影剪纸;还包括江南灶台,贵州苗绣,还包括花山岩画,西藏唐卡……总之一切中国优秀造型艺术的因素都是我们研究、继承、吸收的对象。”


重屏会棋图136x68cm

胡永凯的绘画面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逐渐形成的。他把在学校学到的手艺和掌握的造型技巧隐藏在夸张、变形、带有装饰性的绘画语言中,讲究绘画语言的形式美感。题材多为青春女性,劳作的现代农女和深居宅院的古代闺秀,后者居多。作品构思缜密、构图严谨,色彩丰富,敢于用鲜艳色,但十分注意色调的和谐。画面整体感强,又不乏生动、有趣的细节。细节描写丝毫不影响画面的整体,而在整体格局中发挥“亮点”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胡永凯的艺术匠心所在。

  胡永凯笔下的闺秀人物多处于倦怠的状态,表情淡漠,传达出些许哀愁的情绪,也释放出宁静的抒情诗意。90年代末开始慢慢回归传统,更加关注用笔墨,近年的作品越来越淡化色彩,追求一种恬淡、静逸的境界。他说“画境是心境的折射”。不用说,这些带有唯美情调的绘画反映出画家本人“无忧无虑,小园信步,心定神怡,坐看云起”的舒适而平静的生活状态。他既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一种满足感,更表现出他对“浮躁杂乱的现代社会”的厌倦情绪。用画家本人的话说,对古代文化的某种怀旧,是“用自己的眼睛发掘沉积的精粹,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淡忘的意味。”显然,这种“发掘”和“思索”的目的,是为了补益于当下社会。胡永凯在表面一片宁静、安谧画面的深处,隐含着他对人、自然和生命的热忱和激情,对社会和民族文化走向的关注,对艺术家使命的思考。他用适合他个性的绘画语言,表述他的艺术理想。他深知,他的艺术不会对社会大众产生惊天动地的威力,但它们能像涓涓细流滋润人们的心田,如此,便使他感到不负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而获得满足和喜悦。在我看来,这便是胡永凯绘画艺术的价值所在!

  (作者为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

     胡永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特聘专家,李可染画院研究员,香港新美术学会创始会长。作品入选多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大展,大英博物馆中国当代绘画展,香港艺术双年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曾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新加坡、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迪拜、基辅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有《胡永凯画集》、《美人依旧——胡永凯的彩墨世界》、《彩绘金瓶梅百图》等画册。

[返回上一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