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本站公告: 中国书画名家网热烈欢迎我国著名画家阮成森,王红、画家顾占劲、油画名家金利虎、画家邢书方、书法家吴建新、杨守来、冯瑞林、马京园、陈为峰、孙墨研、赵为民、侯将民、书法家杨志伟、马立智、尚现成、武林生、陈思源、加入中国书画名家网!中国书画名家网将全面代理、销售、包装各艺术家!并特邀各知名画家和书法家的加盟!
李一:一以贯之,回到原点

李一:一以贯之,回到原点
来源: 中华英才

     李一是真谦虚。搞研究、编杂志、练书法可谓他生活的常态,也是他生活中的三件乐事。他本人最大的特点是学艺双成、艺舟双楫。他是书法家,也是学者,是书法理论家,也是美术理论家。但他总说:“越研究、越练习,越感到自己的不足。”

    观我国书画史,创作与理论是不分家的。尤其宋元之后,文人画成为主流,如苏轼、米芾、董其昌、石涛等,均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也有着深厚的理论修养。只是近现代以来,强调“专业化”,所以各行有了“隔”,各门有了“界”。李一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术有专工,时代使然,有分有合,但分是为了合,分是过程,合是结果。缺乏理论思考和学问修养,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书画家,同样,没有创作实践的切身体会,很难成为出色的美术理论家。学艺之间,应相互促进。所谓,“非学无以广其艺,非艺无以尽其学”,“不学一艺莫谈艺”。

    在李一这里,书文诗画是不分家的。他的作品多是自作诗词,反映他生活的阅历与感悟。李一认为,“不学诗无以书”。所以,于他,书法并不是抽离日常的高不可攀的“艺术”,书法就是“日常”,成为生活与生命本身。亲情感怀、游历纪兴、友朋赠答、论书谈艺,李一的书法以书写心。

    除了在宣纸上写,李一还在玉兰叶上写,在泥坯陶瓮上写,总之,一切可以落墨的介质,他都拿来为我所用。他写文言文,也写白话文,始终有一种清丽、简练的古风在,又不拘泥,洒脱而富有意境。莫言对李一有一个评价,“生活在都市的乡下人,用毛笔写字的当代人。”

    李一说,“书法的两个传统不能丢:一是书写汉字的传统,一是自作诗文的传统。”“字内功重要,书外功更重要。一个人的书法品味来自他的文化修养。”

    鲁人李一

    李一在其书作上多落款:“鲁人李一”。他生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去过曲阜的人都能感受到那里的古树雄奇,李一专门撰文《柏香字生情》,“我离开曲阜已经30年了,每年总要回去看看,少则一次,多则数次。常回去看看是看望亲戚故旧,包括家人、师友、老同学,还有那一棵棵看着我长大的古柏……”又作词《水调歌头·曲阜古柏》,“拔地向空起,郁郁罥苍烟。霜皮溜雨痕漏,遒劲铁枝繁。黛色参天匝地,碧水秋池掩映,岁易志难迁。直上两千尺,耸翠庙堂前。凌寒心,浩然气,越千年。春秋代序,应持清节报瀛寰。长对云生烟灭,不信沧桑来去,日月看双悬。树老根弥壮,瑞鹤舞蹁跹。”

    李一小时候的家与孔庙一墙之隔,孔庙的古柏树枝甚至能延伸到他家的窗前。他说,在几百岁上千岁的古柏面前,人不过是小字辈。
    幼时,李一常跑到孔庙里玩耍,得以观碑读帖。著名的《五凤刻石》、《乙瑛碑》、《礼器碑》、《孔庙碑》、《张猛龙碑》等汉魏碑刻及《玉虹楼刻帖》都立在古柏之间。闻着古柏的香味,用柏枝作笔在地上划字,是李一学书法的开始。
    李一说,他看古柏,古柏也看他,他与古柏相看两不厌,在他心中,古柏是可敬可爱的长者,是传统文化的顽强守护者。仔细看李一的书作,正如古柏博大沉雄、苍厚高古,流露出一股浩然之气。
    章草难得
    李一与冯其庸先生相识颇早,在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之前。当时李一还在济宁教书,请冯老看看他写的字。冯老一看颇感意外,没想到李一喜欢章草、汉隶,不走流行书法那一套,选择传统书法中最古拙难学的一路。又见其字不少笔触带有王蘧常先生的笔意。感慨“难得!”
    王蘧常乃冯其庸的老师,冯追随王40多年,王蘧常可说是当世章草的顶峰。冯先生又评价李一的楷书端庄凝静,得晋唐人的意境。冯先生本人是大学问家、大书法家,他对李一的书法路径很认同,“重视读书、重视学问,这是艺术的根本。”

故园藤 玉兰树叶 2015年

李一读书习字受父亲影响,父亲用的砚台也是祖父传下来的。他最早从颜柳入手,又研习篆书,尤对二王一派用功较多。后经蒋维崧先生点拨,涉猎《龙藏寺》等隋碑魏碑。李一早年书法实践也深受沈尹默先生影响,后转习章草。
    自古至今,书写章草的书家并不多,而在章草这一书体的基础上寻求突破的书家就更少了。业内人士均认为,李一给章草赋予了新的含义。他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把很小的章草写得很大,写成长卷和大的横幅,非同一般。李一在章草上打开了一种思路,这个思路就是变化,写得更活更自由。
    治学严谨的薛永年先生评价李一,自写章草以来,已经过两个阶段,艺精于变,变而愈上。“上世纪末以前,李一的章草,精究王蘧常的精髓,得其浑朴遒润,去其结字过于往复回环之处,进而融合古今,上究皇象、索靖之规范,得章草之体貌;体悟汉简之从便,得章草之精神;兼取沈曾植之生拙,会碑帖兼容展促变态之意;旁通于佑任行草之大气,得磅礴自然洗炼冲和之美;玩味鲁迅、丰子恺之行书,解蕴蓄幽默之趣。注入个人学养,化入自家审美感情,于是初步形成了自家面貌。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进一步从八大山人和黄宾虹书画作品中的以画入书得到启示,发现八大以独特造型的构成因素扩大了书法的空间观念。黄宾虹以绘画中的淡墨、宿墨和涨墨入书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用墨的层次,并以上述心得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书法境界与书法表现力,完善了自己浑朴中寓儒雅、生拙中露幽默、自然率意中尽笔墨结字之变而真情流露的独特风格,尽管还不能说幅幅尽善尽美,但已接续沈曾植、王蘧常两位大家而卓然自立了。”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先生曾说,他是从李一那里知道章草、开始注意章草的。“李一的书法,第一是散淡,然后是中和。现在书法界绘画界有很多人走两个极端:一个是霸气十足,一种是矫揉造作。可是李一的书法不霸气不造作,是中和的。”
    一画心源
    尽管李一擅章草,但如沈鹏先生所言,李一是“主张包容的”。“以我的认识,李一书路以碑为主,兼采简、帛、陶文等民间书艺,成就了现在的面貌——有着北方人的厚重、敦实,也参以圆浑、转折之处,显出他的风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传席亦评价,李一的书法看不出专学哪一家,又看得出集众所善,“一一毫端百卷书”,而最大的特色是骨鲠而有书卷气。且浑厚中饶其逋峭,苍莽中见其娟妍。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表明坚持的勇气与贯通的智慧。三百多年前,著名画僧石涛在《画语录》中提出:“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此“一画”强调的仍是贯通。李一的书法创作便有着“致一”之特点。

    对于中西文化的贯通,李一强于同辈书家。上世纪80年代末,李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美术史硕士研究生时,完成了学术著作《曲阜汉碑群简论》、《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其硕士论文《唐代书论的特点和成就》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的《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已被多所美术院校定位研究生课程教材,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0年,《中西美术批评比较》出版,备受学界推崇。他还出版了《中国兽纹装饰》、《中华书法》、《拓片、拓本制作技法》等学术专著,主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担任《共和国书法大系》总策划、总主编。

 只是,李一并未料到自己会从事编辑工作。1996年他博士毕业,正值《美术观察》创刊,编辑《美术观察》20多年,目前成了该杂志的元老级人物。如今他希望卸下总编职务,回到原点,回到创作。他坦言,在以往的岁月中,杂志各种事务占用了他不少时间,无法全力于创作和学术研究。当然,他也感谢这个平台为他打开的视野。

    李一本爱山水,喜画树石,他希望今后能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游历山河,书写风景。前不久,李一与青年画家阴澍雨在河南省美术馆共同举办《一雨成秋》书画展,旨在恢复和发扬民族绘画传统中诗书画结合的优良传统,回归诗境。“写到无人无我境,任渠地老映天荒。”李一,一以贯之。

    人物简介

    李一,1957年出生于山东曲阜。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美术观察》杂志主编,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2005年、2013年先后两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主办“李一”书法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2016年,被《中国书画报》评为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

  (赵雯)

,

[返回上一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