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 追求展厅文化还是回归生活美学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闫敏 梁腾
目前的各类大型书法展览中,展出的多是大幅作品,巨幅作品也不少见。事实上,书法作品从明清以来以大幅竖式长轴居多,主要为适合古代的房屋高度。当代书法创作延续这种传统,恰好适合了现代的展厅模式。这类作品通常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但并不太适合一般的家居张挂。然而在为展览而创作的惯性引导下,许多书法家也已经习惯于以大幅作品示人。
现在一些展览的展陈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如在展厅中营造居家场景,将家居与书法作品互相融合,体现一种实用和亲和氛围,可谓书法展览形式的新探索。书法艺术是最便于广泛传播、深入普通人群的艺术形式之一,当前的展厅文化对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有何影响?如何用合理的展览模式引导书法创作?书法的居家张挂有何讲究?在书法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的路途中,上述问题值得一一探讨。
书法尺寸应有章可循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其形式古今有别。过去的书法作品,无论信札,还是日常中的书写,大都应功用而产生,例如天涯海角一纸书信能够传达彼此的思念与祝福,而书写对联、警句之类可以励志等,都是书法艺术在生活中的呈现。明代之后书法在形制尺幅上不断加大,很大原因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之后,社会审美、制作工具的改变以及书法欣赏队伍从贵族到平民的拓展,使得除了雅玩小品之外不乏高堂大轴,不过即便尺幅再大也不会不实用。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分析说:“现在展厅普遍比较大,为了视觉效果的呈现,作品小了不太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展厅里的书法作品总体比较大。”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学术主持马啸对此表达了一种担心,“一件书法作品尺幅大了之后,或者说形式感更强了之后,常常容易空洞无物,耐人寻味的东西会减少。中国古人做什么事情都有节制性,不希望膨胀、以面目夸张去吸引人,书法几千年是受实用的推动而发展的,如果一味求大,会越来越脱离生活。更现实的是,完全为了展厅面积而定制的撑破天花板的作品,在展览之后往往不知何去何从。”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王登科说:“当代书法经历了30年发展。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时候,老先生们还是延续过去的传统,尺幅都不会太大,案头书写时也放得下,书斋式的作品,稍微挪动一下就可以完成了。而最近二十几年来,作品不断加大尺幅,其书写环境也不会是在书斋里,那种巨大尺幅的作品只有在大工作室里才会出现。”
当然,传统书法有自身的艺术规律,大有大的理由,小有小的依据。譬如摩崖书法刻在悬崖峭壁上,字大、体大,契合摩崖书法的文化目的和价值体现。传统书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宗教活动、祭祀、记功、颂德,需要书法的参与。为了不朽,把书法铸在青铜器上、刻在石碑上,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密码和文化信息,就保存下来。帖学针对的就是以手札、文稿为代表的墨迹。这些墨迹的尺幅起于案头,终于案头,内容丰富,以小幅居多,是文人士大夫的专擅。于此,中国作家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张瑞田认为:“大小并不是区别书法高低的标志,重要的在于大的书法展现的是什么样的人文情怀,小的书法富含什么样的人生况味。如果均有章可循、有话要说,大可大,小亦可小。”
书法应回归生活环境
当下,书法展厅化是一种现象。当代书法的道场就是展厅,书法家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有赖于展厅。从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角度来说,书家参加展览,多被要求竖幅作品,便于展览时充分利用上下空间而省左右空间。常熟市书画院专职书法家秦健意识到:“展厅是书家们一较创作水准高低的竞技场,也是新书家脱颖而出的主要门径。因而它需要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性,往往尺幅的加大和形式的多样会更具吸引力。”
令人无奈的是,“作为书法家功利评定的最后机会,书法展览和展厅也成为当代书法家的‘考场’和‘赛场’,而迎合展览进行书法学习和创作也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诚如张瑞田所说,“当代书法已经走出了书斋,鲜有传统书法的功能。人们对书法的需求,更多的是审美的需求、收藏的需求,前者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后者看重书法作品的经济价值。”然而值得当代书法家们关注和研究的是,虽然书法走出了过去读书人的审美视野,向这个世界化艺术的道路迈进,但它也逐渐与书法的初衷相背离。书法作品从生活的空间走到展示的空间,变成了一种远离生活的特定的艺术形式——只有到展厅里,我们才可以看到作品。王登科认为,当下对文化的回归和导向还是应该回到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初衷,让书法健康发展并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艺术品种,而不是仅仅是美术馆里的作品而已。
如何让书法长期健康地发展,马啸提到“回归生活”的内涵,他说:“夸张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存在,但一旦进入生活中,就变得很尴尬。不能说我们的时代变了,回归生活的作品就不符合时代要求了。我们要把书法从单纯审美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当代人的生活环境中。”
安静雅逸小品更有受众
秦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书法展览时,十分明确展览的思路,即在尺幅上皆以小品、手卷以及日常书写为主,在展厅的布置上配以红木家具,尽量让大家感受到像家一样的感觉,而不是肃穆的展厅。作品则以平稳的行书为主,没有鸿篇巨制、夸张用墨,尽量拉开与纯展厅效果的距离。希望在获取展厅效果的同时,也获得家居书法创作的安静雅逸、日常随意、传统精微。无独有偶,记者采访到平日喜欢收藏书画的徐虹,她认为字画以家居的方式进行展览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因为现在的住宅高度一般都有限,不适合悬挂大幅的书画作品,而展览根据一般家庭的实景去布置悬挂作品,更直观、更有吸引力。作为居家装饰,几幅好的书画作品会提升一个家庭的文化气息和档次。“对于我来说,我希望作品能够文雅一些,我较喜欢雅致和清新一路风格,不张扬、不浓烈,虽清淡却久远。”徐虹说。
而另一位青年藏家刘秩,常会选择四尺三裁或四尺对开的作品,因为这个尺寸比较适合现在家中的张挂。他说:“现在展厅大尺幅书画作品有些类似‘扬州炒饭’,除了特定的历史题材创作,我觉得普通的书画家去做那么巨大的作品是一个误区,也不会走进普通老百姓家里,反不如小而精的作品更适合藏家收藏和流传。虽然现在展厅越来越大,但小品展也很值得一看。”
不同于美术馆性质的北京荣宝斋时有展览推出,其书法馆经理宋涛介绍:“我们在策划展览时更多会根据展厅的空间、作品的形式来布置,同时也会考虑到与市场方面相结合。在风格的选择上尽可能包容,但大多会以传统为主。如今购买书法的仍然是以投资收藏为主,作为居家装饰的并不太多。不过现在也因大众消费能力慢慢提高,有向家庭装饰方面发展的趋向,可能小尺幅的作品更利于在市场上推广,更适于家庭悬挂。”
杏坛美术馆馆长黄和平说:“家装对小幅艺术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品、书画作品现在越来越成为彰显人们艺术个性和品位的载体,很多人甚至像定制衣服一样,开始定制绘画、书法。”他认为,现在书画作品也不都走高端路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幅作品的选择使用和张挂越来越多,从易受价格影响转为以喜欢为主。
提高公众审美是书家的使命
随着书法作品走进家庭,金石拓片也成为人们的选择之一。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碑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张深伟介绍说:“金石拓片现在慢慢也会成为大家的选择,与它的尺寸、形制不无关系。金石碑拓所涉门类众多,选择范围广。比如根据年代就有商周、甲骨、青铜器、砖瓦陶文等。这些器物大多比较小,拓制的拓片也小,有的会有加盖印章或做以题跋,适宜雅鉴、品赏。不过这也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条件以及居家的装饰风格来定,但有一条是‘文辞不雅者勿张挂’。”
虽然选择收藏和张挂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但有时也不能一味为了需求而创作。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有时面对受众要求难免会令书家感到尴尬。马啸坦言:“很多人找我写字的时候,也还是老一套的内容文字,我有时候会觉得很俗气,也不想写,但当我写一些自认为有内涵的内容时,接受者反而不觉得好。”他认为有两个方面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一是书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社会民众的知识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代社会可能有些人学历很高,但他的审美能力和修养品格却可能是较低的。如何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缺乏、要认真思考的。除了对书法家有要求之外,民众的素养也有待提高。”马啸说。
书法艺术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意韵,特别是在家庭的悬挂上。“家中悬挂的书法能体现主人的志趣和审美爱好,作为书家要在创作与大众审美之间寻求平衡,引导大众欣赏高雅艺术,提高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增加欣赏的内容。” 朱天曙说。“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居家环境中,都会悬挂一张书法作品,可以励志,可以寄托人生的追求,可以描写美好的事物。而让大家远离那些庸俗的词汇,也是书法家的职责和使命。” 王登科的呼吁就是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