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本站公告: 中国书画名家网热烈欢迎我国著名画家阮成森,王红、画家顾占劲、油画名家金利虎、画家邢书方、书法家吴建新、杨守来、冯瑞林、马京园、陈为峰、孙墨研、赵为民、侯将民、书法家杨志伟、马立智、尚现成、武林生、陈思源、加入中国书画名家网!中国书画名家网将全面代理、销售、包装各艺术家!并特邀各知名画家和书法家的加盟!
中国书画名家网│《爨宝子碑》美学根基之我见

张克鹏:《爨宝子碑》美学根基之我见
文:张克鹏   报道:中国书画名家网

《爨宝子碑》美学根基之我见
 文 张克鹏


      近些年来,随着专家、学者对“二爨”碑的介绍和推崇,不少书法爱好者对“二爨”产生了神秘的视角。有的认为“二爨”的美感是天之所授,偶有所获;有的认为“二爨”是蛮人异情异性所致,旁类斜出所得。既没有什么美学根基,又与上代书法少了传承关系。出现了“二爨”因奇葩而孤立的现象。结果练习起来,要么就帖练帖,就字练字,死板刻套;要么越规破矩,随意放达,莫衷一是。针对以上现象,我想就“爨宝子碑”的美学根,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关山观景台抒怀   134cm×68cm

 

一、动荡的政治格局,坚韧的民族个性,是“爨宝子碑”美学根基的社会土壤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四月,高190厘米,宽71厘米,13行,每行30字。楷书。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乾隆43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县(南宁县)城南七十里之扬旗田村。今在云南曲靖第一中学内。此碑同较晚的《爨龙颜碑》全称“二爨”。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分析,任何一种新的艺术思想的产生,都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分裂,内战迭起的特殊时期,是继先秦之后出现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受东汉末年,内地爆发的黄巾大起义,带来的军阀混战,狼烟四起局面的影响,中原出现了广大人民为了逃生,背井离乡,向南迁徙的流亡浪潮。这一浪潮,一方面以它对大众心理的严重伤害,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世界。一方面促进了内地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这之前,内地文化和中原文化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尤其是内地的书法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鼎盛时期。除秦篆汉隶到了成熟辉煌阶段外,三国两晋时期,还出现了诸如曹操、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彪炳千古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书法成就也影响到了许多少数民族。爨氏民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大民族。按照三国时期地方官爨习的记载,这一民族最早的文化活动,开始于汉武帝开西南夷,在南中设置郡县起,就有大量中原人移居那里。最早到达南中地区的是汉朝军队,他们在新设的郡县屯田据守,成为中原王朝在南中地区统治的基础。他们实行的是世袭本地主官制,其官制衣冠文物,皆合朝廷典章。“爨宝子碑”出现的年代是东晋大亨(405年)四月。这一时期,爨氏民族的统治地位已经到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这里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等已经有了坚实、丰厚的基础。以华夏漫长的书法史为参照,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命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同时,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命运遭际,艺术修养,将直接影响到书法家对书法艺术标准的取舍与发挥。“爨宝子碑”应该是那一时期人们审美意识和爨氏民族性格的综合体现。一方是根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民族天性的融合;一方是因迁徙带来的残缺心理景象的浸入,两种审美心态的耦合与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新的哲学思考,新的艺术思想,新的艺术理念。纵观华夏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书法家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要求,均为书法家所处环境、心底秘笈的具体映照。如:在东晋书法史上占据巅峰位置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相关的王系书法家。因他们的艺脉系当朝宰相王导一族,尽管他们的命运中也掺杂了一些苦难、波折,但他们的总体命运是与士大夫的显赫地位紧紧纠葛在一起的。豪华的宫廷生活或宫廷势力照耀下的生活,使他们的心态时常处于优越感的激荡中。他们对美学的追求始终定位于恬静、雅致、清丽和变化机巧志在必得、心怡神愉的士大夫心态。他们所呈现出的书法艺术面貌,是端庄,飘逸、峻秀和一定程度上的奇绝。“爨宝子碑”之所以能够成为魏碑中的一朵奇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它产生的年代。上面已经说过,它所产生的年代背景是:内地战乱频仍,人民颠沛流离,战争的伤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成了世人的共同心声。同时,生命的疾苦也不断地撞击着书家的心灵。另一方面是民族个性。爨氏民族既是一个具有蛮野、强悍、勤劳、坚韧天性的民族;又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民族。尤其在艺术方面,他们创作的,保留到今天的,诸如音乐、绘画等,不少都成了世界非遗项目。再一方面是“爨宝子碑”的民间地位。据考证,“爨宝子碑”的身份特殊——"不法","不名","不笔","不汉”。这一切均为“爨宝子碑”美学根基必备的社会土壤。

 

二、玄学的影响,美学的转型,带来了“爨宝子碑”独特的审美视角

     魏晋时期的中国哲学,又叫魏晋玄学。玄学就是研究幽深玄远的学说。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种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著名企业文化顾问郭金瑞指出,魏晋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佛教,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魏晋玄学是研究本末有无问题的宇宙本体论学说。以何宴、百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主张“无”是世界的根本,反对无中生有,反对以无为体。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哲学思想当属诸家思想之灵魂。任何一个时代,思想的主潮流,都是发韧于这一伟大的母体。玄学的主旨,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带给人们的审美需求是追踪自然界的原生态,也就是追自然界的艺术美。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得意忘言”新方法,是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具体诠释,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论,也就是说要透过形象明白主旨,抓住主旨的意思所在是根本的关键所在。受哲学思想社会地位和其巨大的内蕴力量的影响,艺术审美自然地开启了它的新时代,不同领域的新视角也应运而生。书法艺术因在统治阶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之它久远的根基和肥沃的土壤,它自然要先于其它艺术一步接受新的哲学思想的浇灌,新的艺术因子产生的新生命,自然要在这片田园里率先破土。一个民族的艺术审美标准,除与这个民族性格吻合外,这个民族所盛行的哲学思想,自然要对它起主导性的作用。凡是违反萁民族个性,又在其哲学思想领域之外的艺术,对于这个民族而言,都将会是一种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就像是无根之浮萍。爨氏民族是一个既有开放精神又有保守意识的民族。边疆的特殊地位,古朴的民风,赋于它坚强、热烈、奔放的性格。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是新的艺术生命的强大母体。“爨宝子碑”之所以能够成为魏晋时代书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关键在于它不仅蕴含着魏晋玄学中追求自然本源的哲学思想,更符合了爨氏民族那种豪放粗犷、沉稳大气的民族个性。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笔画霸道、周边荒野;收放随意,不守章法。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仔细品读,你会感到它沉稳、凝重,杂而不乱,草而不荒。从审美的角度审视,它表面上少了魏晋时期中原书法印象中的飘逸之态,秀雅之风;但它品格上获取的则是更多的阳刚之势,庄重之美。独特的审美视角,使它的艺术风格,进入的是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爨宝子碑”虽不是名家所书,笔法上也不讲究所谓的规矩,下笔收笔都带有浓重的刀味,石味,民间味,野蛮味,和南朝正统的名人书家严守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形成强烈对比.但它独到的审美境界,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体现的恰好是魏晋玄学之精髓。


陈涌泉先生剧作《孔乙己与阿Q》选

 

三、汉魏的书法成就,奠定了“爨宝子碑”的美学基础

“爨宝子碑”从面貌上看奇态百出,凝重峻利。十足的蛮野气,显得品格特立。但若透过其蛮野之外形,仔细解剖其因子,不难发现其根基完全扎在传统的土壤中。其骨架总体上取法于汉隶,在字体结构和用笔上,与汉《张迁碑》,魏《灵庙》《鞠彦云》和《嵩山庙碑》一致者甚多。如横画蚕头燕尾,撇捺向外开张,字型多为块状,通篇结构布局,大小错落有致等。方笔起,方笔收,字型四角饱满等特征,均取隶、魏之法。尽管书家赋予它种种新的奇思妙想和奇特用笔,如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变化莫测,如天马行空。但究其渊源,汉魏书法艺术之大成,依旧是它的美学之根。我们不妨通过《张迁碑》与“爨宝子碑”之比较,作一较为具体的分析与鉴别。

从《张迁碑》与“爨宝子碑”的结字特点和结构、取势、审美中,可以看出,它们有太多的继承关系。《张迁碑》的字型,多以外部长方为框架造型。内部变化丰富,平中寓险,似欹反正。或上密重,而下疏轻,似重不稳,然以雄强之笔,巧妙之画化险为夷。左右敛放自如,高低错落有致。如:《张迁碑》的“之”字,中竖方笔,左右两折有圆有方,底横富于变化。“云”字主横粗重“蚕头燕尾”十足,三角之状,尤其稳固而又有势。“少”字中间,竖粗直而富于变化,两个侧点相呼应,其下一点中,虽斜势而安然平托。“月”两竖,均有向内之势,然中横平直,左竖撇低些,使字斜中寓正,颇具匠心。“人”字,撇短粗而稍直,一长捺有力向右下出之,一收一放,感动十足。“八”字撇捺浑穆,起笔稍轻,稳重中透出一股活泼之气。上字虽下横出笔较重,但上短横不短,使字既平稳又得体。“王”字中竖稍呈右弧,而三横之势,多有变化。特别是第三横,左缩而右伸,整个字古雅之中透露出一股灵动之情趣。类似“墅”“犁”上下结构的字,其结字审美,或上下疏密有别,收放有度;或通过横竖势的变化,以求古拙中的灵动。“双”字上不透风,下可走马。“幕”字也独具匠心。上半部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长横极力伸展且有斜势,“巾”小而斜,富有动感。“策”字除疏密外,横竖之势变化也很明显。“帝”字长横伸展,下部的笔势笔画斜而参差,又统领在长横之下,打破板滞局面。“节”字右下部的竖有倾斜,充满了动感而又不失平稳。“贺”字的结构,上敛下放,横向疏展,高低错落,敛中有放。“棠”字的处理,虽敛放不明显,但欹斜得势,自然而洒脱。“缪”字结构,敛左放右,整个字显得浑朴而空灵。其左下之空和右部长撇、长捺,再加上竖势的变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张”字的弓动感十足,再加上右部横的变化,竖钩和捺短缩的匠心处理。更给人活泼又浑厚之感。在《张迁碑》中甚为显眼的是,其右部竖高出左部,短粗而又向下倾斜……“爨宝子碑”中的字以长方、正方型为主。一般来说,上下结构的字成长方块,左右结构的字成正方块,四角饱满的块状结构,是构成其风格内敛深沉的重要因素。字形欹侧,以险取胜。与《张迁碑》相比较,除了笔法上差异较大,结字审美上几乎是大同小异。如:“沧”字右面“仓”字势向右倾斜,右下方的“口”字也不作端正状,似玩杂技般惊险,但因字的两撇舒展地向左伸去,欲挽回险势,“仓”的点也有左向之意,而“氵”如称砣稳稳压住整个字势,复归于平正。“崩”字,上方稳若磬石,下方倾斜有跃跃欲飞动之势,一支点,整体安然。“墓”字上方有泰山压顶之势(类似于《张迁碑》的“幕”字),下方的“土”似千斤顶力撑险局。“馨”字取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强烈对比。上下结构而处理成左右结构,“声”与“香”二者拉回在高空活动的“殳”字,惊险!仔细分析,其结字特点,完全是《张迁碑》结字风格的夸张版。“爨宝子碑”与《张迁碑》结字特点的另一个相似点是:同中有异,别具匠心。如两碑中两“长”两“道”之变化;“沧”“潜”“海”等字的结构处理,均暗合一法。既讲究点画的呼应关系,又照顾了点的用笔轻重、大小、造型变化,颇耐玩味。两碑中的横画,“爨宝子碑”虽不似东汉八分书横的俯仰多变,“蚕头燕尾”状,但多事有隶书硬拙平直之遗韵。如“春”等有平行排叠横画类的字,虽多以角出角落,显得翩翩起舞,但其结字审美仍停留在《张迁碑》结字审美的基础上。“爨宝子碑”中,凡横折处皆成直角,而凡有“口”字的地方或扁方或长方、正方,因字结体需要灵活处理,这样显得其四角周密,而有密不透风的坚实空间造型感。这与《张迁碑》中“口”字的变化,几乎在同一条审美线上。《张迁碑》中的“口”同样有方型和长方型。“爨宝子碑”之可贵且难得处,在于其朴厚严谨,含蓄古逸;表面雄强粗犷,狂怪邪险,内含纯正高古,大俗大雅。《张迁碑》表面浑朴大气,古雅庄重;内载机巧多变,神秘莫测。让人深感蕴藉丰富。仔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两碑在用笔和结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审美取向总体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用另类的目光去审视“爨宝子碑”的美学特点,应当从汉魏书法艺术的根基上,采用拓展的目光,扩大的视野,严肃的态度,探究其审美规律。这样就不至于把爨体写的不伦不类,离宗叛道,走向书法艺术的歧途  
                        本文原载《书法导报》2015年6月10日理论专版

        张克鹏 1964年10月生,笔名太行墨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河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河南省“四个一批”人才、副研究馆员。中国当代碑派文人书法家,中国最具网络人气2014年度十大书法人物,多次在国家书法大赛中获奖。书法导报社等单位 曾联合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展厅举办“太行墨夫•青年作家•书法家张克鹏书法作品展”。 作品曾在《中国书法》《文艺报》《书法导报》《书法报》《大河收藏》《大河美术》《美与时代》《中国书画报》《书画研究》《东方艺术》等近百家报刊发表。《艺术中国》杂志名家栏目隆重推出。艺术观点:从文化的内含中理解书法,从神韵、墨韵中体味书法。

[返回上一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