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张天福艺术人生访谈录
来源:中国网
虽然,对书画家张天福先生的名字早有耳闻,但笔者与他真正相识,还是从他的作品开始。张先生是位书画兼善的艺术家,当其墨宝展卷于眼前的那一刻,便会让人有一种不知所起的,清新,致远的情怀。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其作品总能使人有如沐春风之舒畅。带着愉悦的心情,记者在和张先生的交流中,逐渐走进他艺术生涯之所历所感,在其娓娓道来间见证着一位出色艺术家的光辉历程。
张天福近照
张天福先生1959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市牧野区丰乐里,祖籍原阳,自幼家境十分贫寒,历经坎坷;受母亲沈东英剪纸艺术影响,酷爱书画。从小学三年级起,他的书画作品就常作典范在校展出,就读于河南师大附中时期,被恩师何晓清发现其天资聪颖,禀赋难得,并在书法方面予以悉心指点,寄予重望。至今,张天福还记得在毕业时恩师对他的嘱咐:“你的天赋异于常人,都付出同样的努力,但你会比其他人领悟得快和深,但生活给你了很大的苦难,对你又是莫大的考验。但你记住,你只要坚持住,就会有相当高的成就。”相较于其他的赞誉之辞,少年时的张天福却把“坚持”二字牢记在心,也因对“坚持”的恒守,使其艺术在书画界写下了华美一章。
张天福先生现为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理事,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河南省气功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国礼出版社终身荣誉社长、中国国学学会终身副主席,中国国礼特供艺术家,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终身名誉主席等。
书画双绝
张天福先生在早年有过非常深厚的楷书功底,以唐楷为主,遍临欧、颜、柳、赵诸家,兼习魏 碑,涉猎“二王”、旭素、张芝、王铎等古代名家之作。 1984至1987年间就读于北京人文函大文学系。书攻狂草兼各体,画攻油画兼国画。曾问艺于启功、沈鹏、欧阳中石、郭农等艺术大家,且获益良多。
张天福先生书法擅写草体。草字之难,难在章法未有定型,亦要作有法可循之写。章法是规矩,是笔墨有生动气韵之根本。而此法之依,则是来自于熟能生巧之集腋成裘。清著名书家梁同书曾云“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攲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此则强调了笔墨气势要以笔法娴熟为基础,否则就会无势可言,更谈不上贯气畅达了。
“草书创作对书家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综合学养的支撑。对于碑帖之临,相同的字在不同的碑帖中出现,我都会去把它们记住而且进行比对,再汲取其中的优长化为己用,对自我技法的完善,逐渐就能有一种固定的体式,或者叫自我风格形成。”
观张先生书法之作,并非信手随意的潦草之笔,“气脉通贯”与“虚实变化”成为其作品中之突出特色。在张先生笔下所呈现出的草字,从流畅的运笔中能看到纯熟的技法所呈现出的流动气势,其字里行间的连续和贯串,主要靠字与字间承上启下之攲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其笔墨之用“或粗或细,随态运奇”,“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时而在笔势飞动中以露锋续洒折带婉转之巧妙,时而用迅急之回锋作含气内敛之沉稳。在一张静态的宣纸上,张天福先生就这样以一个“心灵捕手”的敏锐,在捉摸不定的草体章法之动态中以物喻情,任心绪思游云天,恣意驰骋。
“我认为,一幅完美的草书,蕴涵着道家所说阴阳平衡,虚实相生的流动气韵,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都被寓于其中,体现出的是一种观照于宇宙万物的哲思。”
草书《满江红·怒发冲冠》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笔者看来,此论若用以评张天福先生之作,可谓恰好正中其佳作中“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相生”之无尽变化的高妙。妙在笔画线条的交错间,笔势之聚散开合的变幻,若浮云,若惊龙,似崩浪,如发弩。字形之大小高低的错杂布置,形成了字与字相交,行与行相争,相交相争处既有争奇斗艳之势,又有互让互避之谦,处处尽展遥相呼应,磊落潇洒,如奔浪浩荡之狂放、瑰奇、纵逸的魅力书风。从张天福先生的笔墨修习来看,其书研可谓有“三得”熟而得力,力而得气,气生得神。其草书之作全在游目骋怀,心手合一间写出了“张氏书风”独一无二的精神气韵。
在绘画方面,张先生喜作花卉题材。牡丹,荷花,风竹都是常作。其画风承于“没骨”。“没骨法”始于南唐“野逸派”画家徐熙之孙,北宋徐崇嗣。徐氏之创“没骨”,未有工笔之线条工整细致,色彩匀净明丽的写实意味。亦不同于写意之作的笔墨恣肆,挥洒酣畅。而是兼容二者,使之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古人云: “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此论在“没骨花卉”的创作中尤为突出。
观张天福先生画作,水、色、墨、笔之调是为妙趣。水用得当而使色彩鲜活、丰富灵动;赋色之巧极尽水墨之高雅,隽逸和虚灵,观之活色生香,却不落艳俗;色与墨间神气浑然相生,不觉色倚墨出,墨赋色生;落笔间寓无形为有形,韵致上含蓄而不拘谨,光彩而不华靡,大得幽淡天真之意象。
“在画画的时候,要依据事物本身的自然形态来布局,设色。要从大自然的意境中感悟自己的心境,感悟到之后再落笔,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气韵生动。要让观者感受到画里有悠长的‘无尽的文章’。”
大成致远
观张天福先生书画作品,充斥着一种“道法自然”的深邃理念,他从不绝对地去学某一家某一派,而是在笃学遍临中,根据自己的明辨和领悟将方家笔墨化而为无,又以自我性情将之熔冶一炉。特别在其绘画作品中,不论卧虎、荷花还是牡丹,风竹,都有浓郁的,寄情言志的文人风骨。
“书法和绘画都是作者用于表情言志的载体。她的意义在于,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指导,对他人有启发,对社会有警示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当代著名书画家、评论家王学仲先生评张天福作品曰:“书家张天福在用笔上充分利用毛笔的圆劲和弹性,善于用墨,显示出或润或燥、亦刚亦柔、顺其天成的效果。在继承古代书家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手法,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点。其风格大胆创新,独具一格,气韵贯通;整体来看,师古不泥,端庄沉稳点画劲挺,和谐呼应,浑然一体,妙趣无穷,美不胜收。具有非常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这不是仅有的笔墨功夫就可以达到的,后生可畏!望再接再厉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世人留下更精湛的作品。”
人民日报评张天福书画曰:“其艺术风格大胆激进,不拘一格,个性独特,意境超前。其书画作品构思巧妙、造型别致,意蕴深邃,内涵博大,结体多元,奇趣迭出。其用笔挥洒自如,气韵贯通,气势磅礴,可谓感悟深刻,造诣高深。”
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书画展、赛中获高奖,2006年完成的五千米草书《圣经》长卷创世界吉尼斯纪录。部分作品及个人小传被加拿大、日、美、新加坡、 韩国、法国等,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文化部、国务院人事部、中国文联、原中国人大委员长乔石、法国总统希拉克等机构和政要都收藏有张天福的书画作品,且入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宝典》、《中华脊梁》、《强国丰碑》、《世界美术大典》、《永载中华》等重要文献典籍;2008年7月入选中宣部各大新闻媒体联合面向全世界推出的豪华精装《中华实力派艺术大家》全球华人艺术八大家(吴冠中、欧阳中石、沈鹏、李铎、何月群、张天福、沈学仁、黄永玉)特辑。《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新华社、《人民画报》、《国际商报》、中央电视台、中央文献、中国文联等新闻出版机构曾多次报道他的事迹
风寒为我所用更尊贵
张天福先生之佳作获奖无数,笔者得窥其百字获奖感言,可谓发自肺腑:“中国文字是全人类独一无二之表现大自然之艺术!做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吾本人永微不足道,但永需虚心学习!非常感谢天地莫大之恩赐;感谢各界人民之厚爱;感谢古今中外艺界同仁之教导;功归古今人民!有道是自得天机自长成。了不起的人才,不是温室或象牙塔培养得出来的,而是自得天机自长成。人情冷暖,社会风霜;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露, 哪一样不是他的营养呢!因艺无止境!人人都应该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之贡献、永远为天下大同、天下和平努力!”
在采访最后,笔者又看到张先生那幅名为《风寒为我所用更尊贵》的牡丹之作。画作里,寒风中绽放的牡丹花依旧傲然鲜艳,犹如他在历经磨难的生活中淬炼出的坚毅个性。张先生告诉记者,这幅画作的寓意在于告诉人们,人不要为困难而低头,要善于发现隐藏其中的有利因素,对其加以引导和利用,境遇就可转忧为安。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天福先生的出众禀赋,坚毅德品,以及对书画艺术的不辍修习将会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谱写出更为华彩的诗篇。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凤凰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