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草书创作中的几要素
文笔山人
草书自古以来是表现书法家个性与情致的一种书体。其创作形式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照搬,因而草书创作更加注重书写者的性灵,在创作内容与作品形式、时空变换与情感交织、创作状态与时下环境互融互助的共同作用下,瞬间产生的艺术火花,在黑白世界里永远存留的点线符号,记忆着瞬间稍纵即逝的灵光。纵观古今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其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两大类。其中草书的演变又历经五个大的时期,一是秦时开始萌芽,时有“赴急之书”或“草创之义”, 这是为了快捷,节约时间,用笔开始简约,从一些楚简中可窥其用笔的状态;二是到了汉代,隶书开始逐步草化,这一时期就是“隶草”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线条开始有个性化的语言,如汉代《居延汉简》,隶书笔意减省、草化,且有连带呼应关系,行笔速度相对快捷、率意,结字与章法也有明显的对比与变化,给人以质朴流畅之感,直至三国皇象《急救章》,甚至到晋早期陆机《平复帖》时期,这一很长时间里就是“章草”形成与发展时期至成熟时期;三是魏晋时期,章草逐步演变为今草,脱去了隶意形迹,字势有了明显的倚侧变化,笔势连贯,偏旁有了假借,部件笔画的减省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同时行笔流畅、快捷,书作呈现洒脱、逸美特征,特别是二王时期今草就发展很成熟了,如王羲之《十七帖》、《远宦帖》等;四是唐宋时期便出现了“狂草”,其书法风格放逸恣肆,字势飞动,笔势连绵回绕,大开大合,穿插倚让更明显跳荡,气势奔放,一气呵成,这一时期久负盛名的草书大家有怀素、张旭、孙过庭、黄庭坚等,其中这期间产生的大草名帖主要有《自叙帖》、《古诗四帖》、《诸上庭帖》、《李白忆旧游诗》,小草名帖有《小草千字文》、《书谱》等;五是元明清时期,这期间的草书主要是继承前人草法上进行创作,明清主要草书大家有祝枝山、董其昌、王铎、张瑞图、徐渭、傅山等,各有各的风格,其中王铎在继承二王草书脉络上有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张瑞图草书风格个性突出,徐渭草书极为狂野;六是近现代及当代,草书创作含有以上几种基本特征,而又富有时代气息,受清晚期碑学思想的影响,以碑入草,使草书的线条质感更注重厚重苍茫,这期间主要草书大家有林散之、于右任等。
时下,我们学习草书的人群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草书创作时更能让作者抒情达性,然而真正要把握好草书的创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需要作者有极高的悟性和很高的修养学识,势必需要把握好草书创作中的几个重要因素,解决好了,我想是会有所获的。
一、学会对历代草书精典作品的赏鉴与分析
历代草书精典之作是我们学习和研究草书的必备工具和范本,也是我们选择学习草书路子、形成个性风格的祖宗,更是我们入帖、出帖的镜子,因此对历代草书精典的赏鉴与分析是我们学习和创作草书的前期准备和必由之路。我们只要将历代草书精典之作进行细细品读和赏析,不难发现每个帖都有着成熟的技法、大胆的夸张、有度的挥洒、鲜明的个性等特征,虽然每个帖的风格和特征不同,但又有一个共性,即第一眼看上去都流畅飞动,气势连绵不绝,然而再一细看,虽然都为草书,但飞动的线条和节奏中,隐隐透露出作者创作时激情之下又有着静穆的胸襟,起收意态含蕴内炼,裹毫而运,快中有稳,停匀前行,中锋劲健,篆笔圆实,绵里藏针,韧劲十足。
在此以历代几个重要的草书法帖为例,可以做进一步的赏鉴和分析:一是从王羲之《远宦帖》、《上虞帖》可见,其草书线条表现力十分丰富,节奏与运行速度表现出内在之美,结构章法时刻显露出虚活灵动与张力、韧劲,入笔并非直接露锋而进,而是入笔时有一逆行擅动的细小动作,呈现切笔、切面效果,即使有的尖笔露锋也是表现在点画呼应、上下字间呼应的自然状态,而线条内在却是动中取静的;再将孙过庭《书谱》与王羲之《十七帖》加以对比,不难发现,孙过庭对《十七帖》研究是极为深入的,无论是《书谱》的用笔,还是结字章法,均受《十七帖》影响,在此基础上脱化而出的,然而《书谱》的变化更多,取势更加险峻,线条节奏更明快活脱,从内容到形式,到作品本身,可见孙过庭深守古法,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个性化的东西,也透出他创作时的内心世界,虽时有波澜起伏之状,但总体感觉是急中求稳,稳而取劲,静穆之气就隐于线条之中,可谓文书并茂,风神兼俱,自然天成,天人合一。二是看看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和黄庭坚《诸上座帖》与《李白忆旧游诗帖》吧,都属大草,也可谓狂草。而《古诗四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气韵流畅,连绵不绝,真不负 “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评价,从作品本身的点画、线条、节奏、笔势、运动感、结体和章法来看,可见作者创作时情感的跌宕起伏,随情放性,又收放自如,开合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有如作者就是一位争战沙场的老将,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纵横千里,游刃有余,不悔被世人称这“草圣”,李白曾诗云:“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争追随。”这也充分说明张旭是个奇才,然而他创作的草书作品之所以大美,也可以从他的个性和爱好来分析,他善于观察与总结,参悟妙法,唐李肇《国史补》记载:“始闻公主与担夫争道而得笔法,后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入妙。”同时他很多优秀的作品是他酒后之作,乘醉意而作,放任性情,方有巧夺天工之杰作矣,蔡希综《法书论》有云:“迩来率府张旭,卓然孤立,声被寰中,意象之奇,不能不全其古制,就王之内弥更减省,或有百字五十字,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又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谇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也。”《述书赋》称:“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气有馀兴。若遗能于学知,遂独荷其颠称。”这也充分肯定他创作的状态和情感是完全投入的,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之境。《自叙帖》、《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帖》皆是精妙绝伦,看似飞动,却都暗藏静境,或许表面上看是外耀型,其实细细品味时那种内收内蕴、劲健稳拙的感觉会侵入你的心灵深处,这才是我们要深入体会的玄奥之处。因此,善于参悟古法之真美,以之陶韵于我,并巧借以己用,方可终身受用无穷也!
二、习草善于取舍融汇成交点,方显个性
今之书坛习草者甚众,爱好者如云,纵观当下书坛展览中的一些草书作品,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然而很大一部分作品飞动、外露有余,而凝重、静气不够,一眼看去全篇上下感觉心浮气燥,剑拔弩张,火气十足,跟古人之精典作品相比,相差甚远;要不就是在创作时用纸或章法形式上花很多心思,似乎一味求新,而对草书的理解和体悟只停留在外在的形的大感觉上,失去了草书作品的真正内涵和审美价值。
近十年来,我一直研习草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虽然不成熟,但也于此简单说说自己是如何学习草书的吧。首先,学习草书必须重古法,要以古人的精典法帖为入帖的范本,而且临摹学习的路子应统一到一条历史演变的书法脉络之上,临习时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进行选择帖子给自己定下一条路子;其次是在忠实原帖的基础上,临习时又要有所取舍,哪些东西是自己创作中需要弥补的就取什么,哪些是地方自己觉得不是很好的,拿来无用的就将其舍去,如绘画写生或创作一样,不能完全画自己所看到的所有物象,而是根据自己画面需要,将所看到的东西进行综合分析、取舍后保留下来最美的东西,即眼与心相生相合的品象,方能让所画之物似像非像,神似而不是形似,其貌才能新而存古意;最后是将不同草书自己喜欢的取用过来,将这些不同的因素揉在一起,将其中的矛盾对立的东西调整统一起来,在制造矛盾的同时又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达到统一和谐境界,这样交汇在一起创作出来的草书作品就会有自己的影子,自己的作品风格自然也就逐步形成了。我一开始习草书,便以《书谱》和《十七帖》为入门范本,每种临习两三个月,交替进行,在能将两种帖子的基本特征临准,把握相应草法和技法,这期间按照上述方法,或断或续学习了近三四年,进而转入临习王铎的草书作品与其临摹的二王草书作品,尤其是那些连绵大草,取其中章法排布、连绵气韵与变化多端的墨法用于自己草书创作之中,为此将此前所学的《书谱》与《十七帖》中的精妙笔法、草法,再旁观吸取黄庭坚大草《诸上座帖》与《李白忆旧游诗帖》、怀素大草《自叙帖》的线条质感、书写节奏、笔势变换、枯润表现、对比虚实处理、黑白空间分割、挥运时情感的起伏、行运停顿的控制、急涩绞转的交替、锋毫藏露的巧妙、奇正开合的适宜、疏密松紧的安排等特质,相互渗透杂揉起来,再将自己对草书的理解和感悟、情感与所选内容、笔墨与纸张多种关系统一起来,发诸笔端,倾泄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让水墨与自己的情感、心境相融在一起,让停匀在纸上的点线符号记录着创作时自己那一刻瞬间即逝的灵感与情思,付之于生命运动的迹象,展现自己情感世界、黑白世界与创作空间的三维立体空间里的流动图像。因此,学习草书必须众观古今草书经典,纵横对比,选择吸收,观其方方面面的妙法妙理,汇之于心胸,让众像众形交织汇集在一起,便自然会产生一个交点,散发出强烈光芒的艺术火花,其草书作品才会风规自远,个性自定矣!
三、草书创作情感与水墨的交融,意境方幽
草书创作就是自主选择内容或自己创作诗文,按照自己从古人所学的技艺与自己独立的想法,准确把握水墨、笔毫在纸面上产生的黑白点线分割效果,又具有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的特征。一是墨色与水的比例十分重要,用笔轻重与速度变化也有极大关系,纸墨也必然相生相合,方可浸润出最佳效果:浓淡相宜,淡要少而精妙,浓要厚而沉稳;沙笔与涨墨要巧妙运用,沙笔要自然生涩,同时又有韧劲和弹性;涨墨要血肉丰腴,筋骨内挺,感觉墨饱而气足。所画出来的线条要如壮汉拔河,绳直有力,绵厚而圆浑,边缘有时不平而显苍劲;有些线条又如弯曲的钢筋,似能承受千斤之鼎力,出锋尖若利钻,迅急之势能穿锁喉;有些线质若溪水绕青山,舒缓而宁静,有时若奔洪泄堤之恢弘,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势如破竹,不可挡焉,其洪一浪接一浪,逐石拍岸,惊涛吞物一瞬间;有时点线之间若蟒蛇捕食鼠蛙,身子一弹一射腾空之间,精准取食,时若飞鹰捕蟾,盘旋俯冲探取之;有时若枯藤紧缠支干,伸缩自然有度,而力内蕴紧收。二是结构章法的巧妙安排。曲线也好,弧线也好,折线也罢,都得注重点线分割关系,形状处理与穿插分布,也是为了美妙地分割空间,营造出一种强烈、刺激、大开大合、疏密有致、对比和谐的视觉效果,同时也遵循绘画构图形式,给人以奇想空间,又让人感觉巧妙致黄金分割一样,没有多余。章法布白乃行列关系,草书之章法行气连绵不断,笔势流畅,过渡自然,断与连相生相合,笔断意连,一气呵成;节奏控制犹如弹钢琴,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急切,时而舒缓,而节奏的变化有时体现在字串中,有时体现在黑色变化中,有时体现在通篇之中,让人视觉感官到一幅作品有高潮部分,以打动人的内心,紧扣其心弦,心随作品点线、运动轨迹产生共鸣,情绪随之起伏跌宕,仿佛体验作者创作时的状态,方为神品;也有满构成章法形式,如徐渭大草,无行无列,今人聂成文先生大草作品也是,看似满壁云烟,点画狂乱,参差错落,然而整体却给人以不可分割之感,取掉哪一点就会感觉有所缺失,这种虽然创作难度极大,但更能渲泄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和内心世界,更能表达与世人不同的个性风神。
四、诗文修养与草书创作的激情相互统一,气格高古
进行草书创作不能一味地背抄古人诗词、楹联、曲赋,虽然也可以让作者在创作时表情达性,以及对古诗文情感的再理解和再构置,然而不可能成为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上乘之品。纵观古人经典作品无不是自己作诗作文,以书法形式展现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成果,如五羲之《兰亭叙》、颜真卿《祭侄文稿》,作品内容都是自己急兴所作之文,虽为行书,但作品的字里行间里无不体现出作者当时创作的心境与情感变化,人文书品的四合一。再看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皆作者自己的文章,方能表情达性,任性随情,文思与情绪的组构、环境与空间的和谐、笔墨与才情的匹配、纸墨与内容载体的融汇,才构筑创造了历史的经典,世界的唯一。因此我们搞书法艺术,就是从事的一门中华民族的国粹研究、继承、创新的艺术,对古典诗文曲赋、佛教禅学经典、儒家中庸思想、道家玄学、周易八卦等国学思想的学习研究极为重要,丰富自己的内在修为,悟道其中的妙理箴言,感于肺腑,才能将胸藏五车,诗文脱口而出,并将其发诸笔端,书之妙作可启示于后人。因为自己创作的诗文,自己理解得最深,更能寄托自己的情志,与已心智相通相融,笔底留下的一切墨迹、水印都是与自己的血液流动的轨迹相一致,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生活的真切理解和深刻领悟,对艺术追求永无止境的写照,艺术生命的奇花才得以竞放。
总之,习草非一朝一夕之事,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掌握学习方法之时,又得勤奋,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草书作品更成熟、更有内含、更有个性、风格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