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中国著名水墨人物画家杨之光与主持人袁思陶合影 。新华网 郭毅摄
新华网消息 12月10日上午10点中国著名水墨人物画家杨之光做客新华网书画频道艺术名家访谈。与网友一起回顾他从艺从教60年的风雨历程,就“杨之光美术中心”倡导的“创意思维训练”与大家分享。杨之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国画家,他师从徐悲鸿、董希文等大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水墨人物画艺术实践中,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一直是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许多铭刻着时代生活鲜明印记的作品。2009年12月12日--20日在中国美术馆中心圆形大厅与二、三号厅,著名水墨人物画家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 作品展览将隆重展出。
图片说明:中国著名水墨人物画家杨之光在谈个人的艺术历程 。新华网 郭毅摄
嘉宾简介:
杨之光 1930年生,广东揭西人。1950年夏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院副院长。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美术家协会顾问。1954年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巨幅作品《雪夜送饭》获1959年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1991年获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中国画杰出成就奖"、1993年获美国加州及旧金山市政府荣誉奖状。2006年12月作品[矿山新兵].[激扬文字-1973年與鸥洋合作]被评为[广东美协成立50周年经典作品,2007年入选广东省50名[文化名人]。
相关链接:
评论家评杨之光的艺术(摘录)
与时代同行 杨之光艺术60年 作品欣赏
杨之光的晚年事业 从"杨之光美术中心"说起
杨之光从艺从教60周年回顾 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
一、杨之光60年艺术历程回顾
袁思陶: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大家点击新华网书画频道策划的“世纪经典、百年艺术”名家高端访谈。今天做客我们访谈室的嘉宾是新中国著名水墨人物画大家杨之光先生。杨之光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国画家,他师从徐悲鸿、董希文等大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水墨人物画艺术实践中,反映时代、反映现实生活一直是他的艺术追求,创作了许多铭刻着时代生活鲜明印记的作品。杨老师,欢迎您做客新华网。
杨之光:谢谢。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第一次上新华网,很高兴和大家进行网上交流。
袁思陶:我们知道12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的圆型大厅和2、3号厅有一个杨之光从艺从教60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做一个60年的艺术回顾展对于每一位艺术家来讲可能都是一个梦想,今年又恰逢新中国成立60年,可以说杨老师的艺术历程是和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的。首先我们想请您简单梳理一下您的艺术历程。我们知道早在50年代您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就声名大振。请您还讲讲当时的历史背景?
杨之光:对,这次展览可以说是我一生创作的大总结。从1954年第一张画《一辈子第一回》开始。
袁思陶:您创作《一辈子一回》后,50年代就已蜚声遐迩饮誉全国。
杨之光:对,这张作品也是我一生中的第一个作品。内容是一个老大妈满心喜悦地拿着选民证。这张画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我对这张作品所赋予的含义就是中国公民从最贫困,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到站立来当家作主的伟大转折。这个很重要,因为原来是受人欺压的,老太太满脸皱纹记载着她一生的辛酸,但是她的微笑又代表着全中国低层人民翻身作主的欢乐。用这两个意义塑造一个艺术形象特别有意思。
袁思陶:您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老大娘拿到“选民证”为题材呢?
杨之光:因为我的成长曾经历过很多的坎坷。很多朋友也知道,我在台湾流浪过。回来以后我就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当时师从徐悲鸿先生等老一代艺术家。毕业后,在1954年我就想画一幅反映人民翻身作主人的喜悦心情的画,其实这也是我自我生活的写照。因为青少年时期我的生活很坎坷、很艰辛,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切都变了。人民当家作主了,而我也是主人之一,这个心情很容易理解,的确是很激动。画这幅画我就想通过劳动人民翻身做主的这喜悦心情寄托我自己的感受。
袁思陶:70年代您又创作了很有生气的《矿山新兵》、后与鸥洋老师合作了《激扬文字》等等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很有位置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您在艺术总是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您为什么选择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杨之光:《激扬文字》应该是我和鸥洋的代表作。这幅画的草稿是鸥洋老师画得很完整的素描,后来我把它画成了国画。通过国画形式表现的领袖画像在当时是很少的,1925年年轻时代的毛主席没有照片,所以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创作,通过自己对毛主席的理解,形象、特点的把握,创造出一个青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形象。
袁思陶:这张作品中主席的形象非常年轻、伟岸。
杨之光:这张画在国内外反响都很好,这次也会展出。
袁思陶:我们知道您在六、七十年代创作的表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系列作品很多,其中有一幅作品应该是很多网友都很熟悉的,还记得我们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八角楼》,文章中间配有一张插图《不灭的明灯》这是1977年的作品,也是您的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代表作,也是和鸥洋老师合作的。您给我们讲一下这个画的背景吧。
杨之光:《不灭的明灯》应该说是人人皆知的我的代表作。当时我是去了井冈山登了八角楼,我看到了毛主席早期工作的环境,就有一张藤椅、毛毯和一盏明灯在桌上,我就想象如果主席坐在这里应该是怎么样,点灯的时候应该是怎么样,我完全是用艺术的思维想象主席当年在那里工作的情景。在寒冷的冬夜燃起一把火,这把火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我和欧洋两个人分工,我先去八角楼,然后欧洋又去八角楼搜集素材,回来后我们俩一起画了这张画。后来这张画受到大家极大的关注和表扬,小学的教科书都用这个做插图。
袁思陶:这张画特别亲切,尤其70年代和80年代的孩子小学时期对这张画的印象都很深刻。这张画刻画的是中年时期的毛主席,是杨老师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杨老师关于毛主席的形象还有一张也是非常著名的作品,是您1959年画得《毛泽东同志是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是一个大场面的构图。
杨之光:对,《毛泽东同志是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这张画可以说是我一生中的重点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画大场面、重大题材、历史题材的用国画表现难度很大,因为任务多,形成一个群像在国画里表现不是强项,在中国画中处理层次和人物形象的多样是一个很困难的。画这张画的时候和我在一起的有石鲁同志等好几个画家,我们都住在齐白石的故居。为了完成这个重大任务呕心沥血地在天天研究,应该说这是我比较成功的一张画,这张画原来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现在归国家博物馆收藏。
袁思陶:刚才杨老师谈到了石鲁同志,杨老师画得一张石鲁同志的肖像也是很著名的画,应该说《石鲁像》这幅画是杨老师水墨人物画里面的经典代表。
杨之光:应该说《石鲁像》这幅画是我肖像画的一个高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跟石鲁是好朋友,他生前是我的知心朋友,他的死是一个不幸,是遭受文革摧残而死。我一直想通过肖像来纪念他,我现在画得石鲁在笑,实际上他是在哭,他的笑比哭还难受。这张画在美国康州展览的时候引起了轰动。我可以讲一个小插曲,当时画展出的时候正好中东战争爆发,展览的主人怕这张画遭到损害,纽约想展这张画,康州也想展这张画,争着展的过程中两个展览馆的主人抱头而哭,后来康州的那个主人就说:“石鲁这个人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杨之光是他的好朋友,他把石鲁辛酸的一生都展现在这张画里面。”我也是通过这张画开始感觉到人物肖像画的意义,我先后一口气画了50来个文艺名人的肖像,这些文艺名人的肖像比照相还有意思,因为照片是对客观的再现,我画肖像加入了很多主观的精神在里面,通过画把这个人物的内涵也展现出来。
这张画的用笔也是跟着情绪走的,我觉得石鲁在愤怒,所以头发也是用的愤怒的笔法,像狂草一样迸发出一种激烈的情感。这张画受到了很多表扬,如果这次展览给大家展现的话就好了,可惜这张画在美国。
新华网消息:2007年2月1日9时30分,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著名书法艺术家刘正成教授做客新华网书画频道,畅谈《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深受广大网友欢迎。
网友云游四海:我本人去过韩国和日本,我感觉韩国和日本很注重书法艺术的教育,请刘老师能不能就这点比较一下中国书法教育现状和日本、韩国有什么区别呢?中国的书法教育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刘正成]中国古代的教育都是从识字写字开始,中国秦代儿童“六岁入学,十六始试”,然后以书法“八体”试之,如果写好才可以做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特别是中国的科举制度维系了这个传统,如果你能写出一手好字,也会让人对你本人评价提升。韩国、日本的文字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他们的书法也是教育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书法课,民间社团也很重视,他们的妇女,特别是结婚以后不工作了,而是在家教育自己孩子。她们就学习书法来培养自己的小孩。这些影响了中国,中国的教育慢慢也开始重视书法,目前书法教育一方面是学校的培育,一方面是民间自发的学习书法的热潮,从老年人到儿童都很希望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网友枫丹白鹭:我个人觉得中国书法艺术已经严重衰退,电脑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扩张汉字越来越退时,汉字书法教育也越来越遥远了,希望刘老师这样的大师为书法艺术的振兴做更多的贡献。
[主持人]我们的网友都非常热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常常把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写书法对人的作用不仅仅是写好字,而是对人的精神情操和审美有重要的影响,请刘老师为大家讲解如何欣赏书法艺术的美?
[刘正成]刚才我讲书法是传统的文化基因注入了中国人的心里,这个文化建立过程中也树立了很多经典作品影响了我们的人生。不仅影响你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你的做人观念,像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一个理论就叫“心正字正”,这个“心正”就要求人本身心里、品格要正,字正就是符合审美要求,从我们传世的书法名作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书法家在写字的过程中间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思想取向和道德要求的标准,正人君子、热爱国家这样的精神在作品中反映出来。
[刘正成]我们民众也更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王羲之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像苏东坡这样的不管在什么困难之下都会想到国家和人民这样的思想觉悟,自然你学习他的书法也会受到他的影响。所以书法艺术有这样一个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精粹、优秀的部分,可以讲这是精英文化的传统部分。刚才有网友说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衰落,这个衰落我认为他作为精英文化部分和他的说法相吻合,但是他作为通俗文化部分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广泛的书法爱好者,产生这么多的书法作品,你看一年中有那么多展览,大的展览有成千上万的投入。
[刘正成]所以现在书法作为经典和精英的部分小了,而作为通俗的部分受众反而很广。我们现在有要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一方面要让经典的部分如何向前发展,艺术的高度是很重要的,同样,如果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让大家欣赏它、爱好它,处理好经典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关系可能是现在最重要的问题。
网友水墨丹青:刘老师,您好!您是国内著名书法史家,您觉得当代书法史学研究处在一种什么状况,目前尚存在什么问题?
[刘正成]中国书法史研究在当代书法理论中间是一个强项,也做出了很大的发展和贡献。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主编了《中国书法全集》,有100卷,这些都是当代书法理论学术的专家大家共同编纂这个书。这对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有了是个很大的进步。中国古代书法史的研究历代都是不间断的,但是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刘正成]这部书在整理历代书法资料上有很大的进步。当代书法史的研究,比较书法美学理论方面是有强项的,这点我们也是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50年前就编纂了《书道全集》对中国书法史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80年以后中国书法家开始把研究领域扩大了,研究更深入了,对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中国现在走在世界书法史的前列。我们既受到日本、韩国的影响,甚至受西方的影响,但是现在我们也在迎头赶上,我想中国书法史的研究还要靠中国书法家来做这件事。
[访谈实录] [刘正成专题] [进入论坛]
网友水墨丹青: 这位先生还在说在国际史学界也一度存在主观派和客观派,在书法史学上您属于史料学派,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史料学派的特点呢?
[刘正成]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历史存在一个时期是用一种哲学理论描述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时候的史观,包括中国历史学、中国艺术史学都用这种观念去检视历史。这对中国历史学有一定的影响,他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教条主义地看,强调一个宏观的观念。而这个历史方法论走过头了,比如文革出现的情况就把法家说得非常好,把儒家说得一无是处,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当时批孔老二,就是因为我们不太重视史料的原因主观地对历史做研究。这个现象最近二、三十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是我们历史学要以史料研究为基础,我们的结论必须要做在史料研究之后,而不是在之前,我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主体,只有具体深入的史料研究才能得出宏观的结论。
[刘正成]特别是我们20世纪后半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大量的出土文物、古籍的整理,这对我们重新认识、检视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时候重视新的出土文物,新的史料对我们研究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看重史料的辨别和考证我认为是艺术史学的灵魂,然后归纳出艺术史学的各种观念与理论。
[主持人]您作为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著名书法活动家和组织者,请问您在接手国际书法协会以后,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您站在国际书法组织者的角度上如何看待全球化下的中国书法发展?
[刘正成]中国现在主张是和平崛起,什么叫和平崛起呢?他不仅要扩大经济、政治影响力,还要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向外国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很多人觉得中国文化实力不够不可能设计出很好的产品,设计出的产品都是学西方的,还弄了不少假名牌。但是实际上我们设计慢慢也跟上去了,文化地位提高了也会有自己的品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书法艺术的母国,中国的书法艺术对汉字文化圈,对西方的影响必然要起到一种主导的力量。
[主持人] 刘老师,国际书法协会具体在国际上做了哪些大的活动呢?能不能给网友介绍一下呢?
[刘正成]国际书法协会成立以来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他的成立是适应了国际书法发展的需要。我们现在不是文化外交吗?我们不仅要做生意,也要有文化上的交流,这也是东亚各国及全世界书法家的愿望,成立这么一个组织来进行文化的交流,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民间活动交流的方式。这个交流要成功就需要从实际做好汉字书法艺术的研究。国际书法协会成立以后要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要组织最优秀的书法学者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组织优秀的书法家进行创作交流,他本身的学术影响力、艺术影响力也促进了大家交流的兴趣。我们不是简单地搞一些一般的社会外交活动,还是要抓住书法的本体,使书法有实质性的提高。
[刘正成] 我们和东亚以及世界的艺术交流不是一般的友好往来,而是对艺术的发展能做出一些贡献的。这个地方是学术发展的前沿或者在这里集中了艺术发展的人才,这就会相应地影响各个国家对这个艺术学术组织的信赖,让别人看到东方最优秀的艺术能够影响艺术家进而影响一般的民众。所以我觉得国际书法协会不图热闹而是图实际性的发展进步。
[主持人]书法的益趣和情趣所涵盖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刘老师您作为书法家走的又是贴系传统,对此您应该有权威的理解,请问书法的益趣和情趣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刘正成]他有表意和表情两种审美的倾向,这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思考,我希望他能够发挥他的观点,阐述得更清楚。他提到帖系书法,相对应的观念还有碑系书法。我认为当代书法有三个系列,第一个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的发展主流,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字的造型,而是要关注这个艺术的创作者所建立的一些完美的审美标准,也就是网友所提出的帖系。另外从康有为以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取法汉魏碑刻,这就是后来理论家们所谓的民间书法,前后发展100多年也取得了重要成就,现在我认为还有20世纪考古学的发展发现了很多甲骨文、秦汉简牍的书法,这些文字也影响了当代书法的潮流。所以我们当代书法要从形式上理解就有帖系、碑系和甲骨简牍书法三大源流。
[刘正成]但是这仅仅是艺术形式区别,更重要的还是书法艺术人文精神,因为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把对书法要求从一般的写好造型走向中国的艺术经营,对作者或作品进行统一的观察所建立的人文精神高度以及艺术审美的高度,然而这些可能是大家都不太注意的。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倡导八种良好风气,提倡健康的文化情绪,这是从艺术角度倡导情趣而不是意趣,请问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说法显示出什么现象?对书法而言当今书法的情趣和社会背景是否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契合?
[刘正成]中国书法传统观念中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中和”的审美观念,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就是和谐,我们书法中有对比和变化,和谐的书法是王羲之以来所认为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书法是方块字,方圆兼备,在这个方块快里面处理好各种笔画的关系,或者说这个书法表现了人们的境界和要求。在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就提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审美理想,提出这个“中和”的观念,这种境界是书法审美的重要心理倾向。当然了书法审美体现出来的精神也需要多样化,而书法家坐在桌前写字本来就是平和的境界。
[刘正成]所以这个“中和”应该是书法艺术的主流,如果我们要和社会做一个对接,这个观念也是相一致的。有位朋友说我们搞书法的人很少去犯罪,其实书法家生活中还比较尊重社会的交往规则,与人相处也比较平和,因为自己的书法要得到一个很好的境界的话就需要内心的协调。把自己的事情也做得完满,这个书法的心理境界也影响到了他的社会行为方式。
[主持人] 刘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很多特别专业的书法知识,下面我们要问一些普通的网友和普通书法爱好者的问题,他们也很关注刘老师这次的访谈。
[主持人]古语说“盛世兴藏”,“藏”的自然是“宝”。收藏艺术品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当今,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消费需求日益高涨,文化产业正成为知本经济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也具有现实的投资意义。在这里想请刘老师从专家的角度指点一下在收藏书法的过程中该如何辨别?该用什么方法收藏呢?
[刘正成]收藏是我们国家近些年来最良性的文化活动。收藏在古代就很盛行,皇家就收藏。我们古代最好的书画大多就是皇家收藏的,收藏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我认为收藏不仅是体现人们的价值观。收藏不仅是一种财富收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行为。
[刘正成]要想收藏首先要学会收藏,怎么学会收藏呢?你要懂艺术才能收藏好的作品,所以我觉得收藏最重要的就是你如果要收藏书画就要学习书画的艺术。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文化的过程,而且其中还有许多趣味。我想人们在收藏和传播书画中间一边欣赏书画得到审美的教育和感受,同样也是一种财富的积累。
[刘正成]如果说文化艺术是一个软实力的话,收藏就会使软实力变为硬实力。“文革”时书画艺术不值钱,以前是烧掉或者扔掉,而我们知道书法艺术升值后就变成了财富。我记得少80年代中期的时候,梵高一张油画《弋尾花》,日本一家公司以八千万美金的价格收藏,当时在中国启功先生挂在荣宝斋的字也就卖400块钱。我想我们把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搞好,引起了人们的收藏热,使世界各个国家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价值,中国书法也就更值钱了。中国书法家的创作活动也在创造价值,这样我们的文化作为产品来说就是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了,软实力变为硬实力的收藏就具有双重价值了。
[主持人]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讲想开始书法收藏的话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怎么辨别真伪呢?您能不能给举一、两个例子为大家讲解呢?
[刘正成]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作品的鉴定。收藏有两个倾向,一个是古代书法的收藏,一个是当代书法艺术的收藏。这是两个方面,也有不同的分别。对古代书法的收藏首先是他的著录,这必须对古代书法家有研究,需要比较深的书法艺术文化素养。而当代艺术市场和古代书法市场一样真假难辨,一些有名的书法家进入市场以后有不少假冒作品出现。很多人就到艺术家的家里去买作品,给书法家照一些照片证明这个来源是真的。一般爱好者如果收藏古代书画那你可以买一些古代书画的工具书,使自己对古代书画有基本的鉴别。同时找一些信誉度比较高的拍卖公司去逐步收买。当代书画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推出来得不太多,这些东西还需要市场的监管,有完善的画廊经纪人制度,使市场能够为大家服务。了解这个艺术,首先要鉴别什么书法家的作品是有审美价值的,不要完全听信自己的耳朵,也要带上自己的眼睛。
[刘正成]我们书法家有各种社会组织,这种组织中有各种头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头衔大不大,头衔大的书法作品就好。当然这也仅仅是一个方面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要收藏的话必须要对书法做一些了解。比如在网络上可以看,了解哪些书法家是最有影响的书法家,然后认定你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或者增长潜力比较好的优秀书法家。也许他现在的名声并不大,但是他的书法确实有发展前途,就像低价位的股票一样收藏以后会增值得很快。收藏是很有趣味和魅力的,我希望书法爱好者能够先好好学习书画艺术知识再积极参与。当然,人家不是常常说嘛,想买到真的收藏总要交一些学费,才能增加自己的鉴别能力。
[主持人]随着自己的鉴赏能力的提高越能发现书法艺术真正的美,越能找到真正好的作品。
[刘正成]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审美双重的过程,一方面在收藏中得到享受了,也提升了自己的鉴别能力。
[主持人] 刘老师,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书法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您能不能讲一下中国书法现在该着手做哪些事情才能使中国的书法艺术更多地向世界传播,更多地让全世界人民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刘正成]如何让中国的老百姓和其他国家的人认识到书法艺术的价值?比如,东西方人都共同认识到梵高在油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他成为最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所以他们愿意用钱去购买。而中国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水平正在提高,书法作品逐步进入市场,大家也慢慢认识到它的审美价值与财富价值,为什么说中国的书法作品在涨价呢?就是说明我们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它的价值了,我们中国人的意识改变了会影响西方国家的。
[刘正成] 你想我们中国在唐宋时期绘画已经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唐宋的书法也是有很高的水平,而这时候西方还是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是14、15世纪才发生,而这个时候已经是中国的南宋、元代到明代前期了。中国有比西方更悠久的艺术,书法的价值大家认定以后,进行评估之后中国艺术市场也会慢慢好转起来。
[刘正成]当然这还需要一定时间。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得快,书画画得也很快,而西方人就认为油画一画画一年,而中国书画一挥不就行了吗?这是因为对中国书画艺术了解不深,“台上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然我们要求书法家不是搞复制,要有自己的传统审美的积淀,要有新的创造,要让自己的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东西方的审美是有共同点的,真正好的东西会逐渐会被大家所认同。
[刘正成]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进行理论研究,提高对书画艺术的审美认识、理论认识。同时我们当代书法家也要提高本身的创作水平,为我们书法艺术得到世界更广泛的肯定做好准备。
[主持人]春天降至,每年春节的时候我们中国传统家家户户要贴对联,书法在对联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刘老师能不能讲讲对联中书法的魅力?
[刘正成]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出现得比较早,从五代李后主开始创作有“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传世。但是真正变成对联书法作品是从明代后期清代初期才开始兴盛。这种形式慢慢发展成所有宫殿建筑和民居建筑中重要的装饰品。老百姓不能平时都用,只能在春节的时候用两张红纸贴在门口表示喜庆。这是书法艺术在民间发展的很好的形式,书法家们在春节也为大家服务,使文化具有更能和老百姓的生活融入一体的功能,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都是一种境界。用对联书法艺术创造一种祥和的气氛,我认为这是很好、很健康的文化活动。
[主持人] 今天很感谢刘老师与广大网友分享了这么多书法知识,在访谈结束之前,请刘老师为广大新华网友讲几句祝福的话吧。
[刘正成]呵呵,很高兴能作客新华访谈。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先拜个早年!谢谢大家关注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