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古朴的李存民书法 雷收麦 书如其人。见到李存民的书法,再见到李存民其人,觉得他的人就像他的字,而他的字更像他的人:朴实、厚重、雅致。 说到朴实,是因为他沉默寡言,惜字如金。只有与三两知己聚会时,两杯小酒下肚,才会打开话匣子,但绝不会妄言诓语。三句话不离本行,就会说到书法上,说到书品人品上。说到厚重,他的字功力不凡,让人觉察出非一日之功,而人更可依可靠。说到雅致,他的字古朴中洋溢着现代气息,布局严谨却又有几分时尚。他的着装打扮也老成中带有现代的新潮。 认识他纯属偶然,经画家姜乃军介绍,在中国书画导航网组织的一个小型笔会上,我们邂逅了。他极为认真,事先写好了“言为心声”的横幅和一幅联。笔会还没正式开始,他就把字固定到墙上供大家欣赏。后来,他还代表书画家在一幅合作的大画上写下了“和谐之春”的题签。 纵观李先生的字,以行草为主,章法严谨、而又不失开张,浓疏相济而又一丝不苟,耐人寻味,给人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感觉。 这一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认识了,后来交往也多了,对他的了解渐渐多了起来。 李先生出生在河南省正阳县。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由于滇水经县南流过,西汉置滇阳县,南北朝时改为真阳县。清朝皇帝胤禛,年号雍正,讳“慎”字。“禛”与“真”同音,雍正元年滇阳县被改“真”为“正”,始名正阳县。这个县曾出现了东汉著名贤士黄宪、在太平军和沿淮捻军影响下挥杆起义的张凤林、肖文信,还有同盟会会员于衡章等,也涌现出田奉先等一批共产党人。 这里是淮河下游,李先生就出生在距县城30公里远的王勿桥乡李塘村。父亲曾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曾工作战斗在李先念的部队里。他写一手颜体字。李先生6岁时,父亲就下令让他描红,照葫芦画瓢地描摹《多宝塔》贴。 那时,父亲是乡里的贤达,又是生产队长,许多事情需要他出面处理。那一年,某大学教授冯先生,作为右派,被遣送到李塘村接受群众专政和劳动改造。父亲历来尊重有文化的人,对冯先生的衣食住行给予了足够的关怀和照顾。冯先生非常喜欢好学上进的李存民,见他喜欢写字,就亲手为他写了一本书法练习手册,那是纯熟的欧体字,从此,李存民练字更加系统了。 正阳县是农业大县,历来重视农业科研。曾因学习成绩全班第一,写一手好字,能办黑板报、能书写农业学大寨标语、能为领导人写讲话稿,李存民被招聘到县农业局。他开始埋头农业科研,也为党办、政府办写了不少材料。但是,让他魂牵梦绕的还是中国书法。那一年,县里举办第一届书画展,他带着几分忐忑参加了比赛,一下子获得了一个三等奖。 “不行。我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三更灯火五更鸡。他把业余时间大都投入到练字上。他欣赏 “三余精神”。东汉董遇有“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论述,教人惜时如金,坚守理想。李存民给自己的堂号起了“三余斋”的名称,他要常常记起“三余”精神。那是一段让他刻骨铭心的岁月,他发扬“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斗志,真的把“三余”精神发扬到了极致。在村里,他家的灯火熄得最晚,节假日,他很少外出,关起门来,临摹碑贴,沿着书法源流,逆流而上,他认为,要想让中国书法发扬光大,必须继承传统。
他报名河南省书法函授学院,读了一年函授,师从李野牧教授研习行草。这一年,他受益匪浅。除了研究二王、颜柳外,他还学习怀素,学习黄山谷、学习王铎、学习赵孟頫。最后采百家之长,自成一体。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李存民从工作了十多年的机关转业到了企业,从事企业管理。他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与人合作出版了一本有关农业科技的书藉,发表过多篇有关食品发酵方面的科技论文,三次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奖。2006年,他被评为河南十大科技新闻人物,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与此同步的,还有他的书法艺术。他初步获得成功,当选县文联副主席,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后来,他当选为驻马店市书协副主席。由于工作关系,他结识了著名书法家张海、宋华平、周俊杰、王澄等,得到了较多指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各级展览中入展并获奖。2009年,他的艺术追求被国家大型图书《中国城市年鉴》艺术家栏目专题介绍。 更多的人知道了李存民,知道了他的书法。 李存民对“路随流水去,心与白云闲”这副禅茶联情有独钟。退休后,他定居北京,取了笔名“黄河散人”。退休生活的“静、闲、散”没有销磨他的斗志,反之他努力学习,孜孜以求,书法艺术更臻于妙境。 他说,人生不可能完美,但不可不去追求完美。行家评论说,他的字植根传统,力求创新,古朴厚重,雅俗共赏。他成了北京博艺雅园《美术市场》画廊的签约书法家,他的作品被海内外一些机构收藏。 李存民说,技术加灵性才是艺术。光有技术,写出的字再好只是字,有了灵性就使作品有了灵魂。首先,中国书法要姓“中”,要恪守传统,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艺术不仅要有时代性、思想性,更要有观赏性。第三,书法艺术要讲求艺术的多样性,要让不同的风格同时存在。各流派、各风格争奇斗艳,书法苑地才能百花争艳、万紫千红。 (作者系高级记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产业部特邀书法家) 原文载《2013年7月10日《集邮报》C4、5版)
|